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8 08:25:12
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
娄底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洋桂 通讯员 姚海清 刘 安
“感谢娄底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支持和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悉心指导,近年来涟钢累计参与或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等40余项,为钢铁产业发展和公司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近日,涟钢相关负责人专程来到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达感谢。
(标准引领娄底电取暖茶几产业发展)
日前,由涟钢等企业及机构联合申报的《娄底市“材料谷”先进钢铁材料产业标准体系研究》项目,获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 年第1批地方标准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团队将依据先进钢铁材料标准的标准化对象和功能属性,聚焦基础安全标准、制备工艺标准、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应用标准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快推进娄底“材料谷”先进钢铁材料产业安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开展标准体系研究,是深入了解技术红线、掌握技术遵循、剖析技术支撑短板的关键所在,可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指明方向。近年来,娄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不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大力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积极构建引领、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标准体系,以标准升级促进娄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娄底市委制定的《2024年经济工作重大实事任务清单》中,明确要求“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发挥标准在区域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2024年7月,娄底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召开全市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联席会议,印发《推进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目标任务清单》,全面推进娄底市全域标准化工作。同时,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七部门制定了《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实措施》,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开展锑冶炼、锑产品等优势产业国内国际标准相互转化工作,鼓励汽车板、硅钢、先进陶瓷材料、耐火材料、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社会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以标准“走出去”带动娄底市装备、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
(禾青镇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
娄底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迅速行动,积极推进各地区、各领域标准化工作。冷水江市连续多年对标准化项目进行奖补,大力推进锡矿山生态修复标准化建设;涟源市政务中心获批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娄星区、新化县、经开区多家企业承担了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经开区、双峰县对“材料谷”重点产业标准体系研究给予大力支持。
娄底市发改委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征集下达了3批12个市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2批5个娄底市地方标准;市财政局安排专项资金连续多年对标准化项目进行了奖补;市工信局推进工业企业制定发布多项国、行、地标;市商务局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标准化试点,指导市餐饮行业协会发布全市首个制止餐饮浪费团体标准;市民政局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拟牵头制订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国家标准;市住建局、应急局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市文旅广体局全面落实各项旅游服务标准;市公安局推进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建设规范》;市教育局指导开展中小学击剑运动竞赛和培训标准化试点;市人社局指导天胜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开展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试点等等。
(娄底多家企业获评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
标准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娄底市各类经营主体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实现娄底市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国家标准45项、行业标准30项、地方标准28项、团体标准15项。全市共有700余家企业自我声明公开各类标准近3000项,其中国家标准1271项,行业标准366项,地方标准45项,企业标准994项,团体标准17项。全市制定发布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标方案25项(排名全省第2),共有215家企业完成对标。全市获评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6项,湖南省企业标准“领跑者”26项。对标达标和“领跑者”工作2023年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表扬。娄底市是全省第3个开展市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的市州,已发布《“湘中黑牛”生长发育性状测定技术规程》等2批5个市级地方标准,为相关农副产品的规范化种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标准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娄底市先后有5批13个湖南省新兴优势产业工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获批立项,涵盖高品质钢、电子陶瓷、新能源电池、先进电子信息材料、水泥制品等产业;有4个国家级、21个省级、12个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获批立项,涉及旅游、养老、商贸、人力资源、物业、政务服务、社区治理、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农机服务等行业;2个国家级、15个省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获批立项,包括新型城镇化、生态修复以及优质稻、杨梅、葡萄、淮山、枇杷、黄栀子、蜜柚种植和黑猪、肉牛养殖等产业。上述项目承担单位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标准化建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工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4月28日06版)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