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8 07:53:54
文|林汉筠
祖籍岭南、出生永州的王德榜(1837—1893),曾随曾国藩转战各地,两次随左宗棠远赴新疆,驱逐侵占伊犁的侵略者。后受命征战越南边境,为“镇南关战役”扬起一面大旗,维护了祖国统一,战功彪炳,连左宗棠都称他为“楚军之冠”。
世人都知道他是一代名将,一个军事家,其实他还是一个水利专家。他的治水成就,丝毫不比他的治军成就逊色。
作为左宗棠的得力干将,在左宗棠赴任新疆期间,王德榜辅佐其兴修的水利工程几乎遍及新疆的各主要区域,水利建设从疏通河道、修建水渠、勘测凿井,再到加固、修整坎儿井。这一“水长城”,让西域大地,细细深润,生机节节延伸。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王德榜在随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军“进剿”河州起义时,不幸身负重伤。在养伤中,他面对苍凉、萧索的洮阳川(隶属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不禁发出长长的惊叹。黄沙漫漫,掩盖了村庄,仿佛王昌龄《塞下曲》描绘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场景。

缺水,治水。一个想法冲上脑际,他要学共工治水!只是共工治水主要是根治水患,采取的治水办法是“堵”,即把高地铲平,低处填高,修筑堤防,用以阻挡洪水。他要治的是要引进水源,开凿河渠。说干就干,在黄沙拂面中,走山头、察地势、测水流,硬生生地从山西边开了一条“长七十里,广丈有六尺,堤高三丈五尺”“宽计丈余,横亘两崖”的河渠,引到狄道东南部山坪区,解决了当地干旱缺水困难。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晦日论功,清《列传》卷二百四十六对此做了记载:“濬狄道河渠,获沃壤百余万亩。降敕褒嘉,赐头品秩。”王德榜因此而被清廷赏头品顶戴。狄道百姓念其宏恩,立下纪念碑,并改地名以纪念。
北京永定河的疏通,是王德榜的另一个大手笔。
古时的永定河水患频发,流域两岸的百姓苦不堪言,“无定河”因此得名。光绪七年(1881年)闰七月,王德榜奉旨入京,挥动铁杵,开启了永定河新的一页。为做到军民融洽,他对部下立下“三大规律”,站成一个大写的“守”字。深谙水性的他,从生态角度,对永定河浚理、灌溉,达到消灾、造福的效果。炸山取石,在下苇甸、丁家滩、水峪嘴、车子崖和琉璃局山嘴处,兴建了五处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凿了“城龙灌渠”即城子至卧龙岗的灌渠。为便于当地灌溉,还在三家店到麻峪段修建了一些附属水利设施。疏通的河道,得来了盈盈湖波,造福于民。麻峪村百姓为感其恩德,还将王德榜像供奉于龙王庙内,享四时祭祀。
慈禧太后也发出恭亲王、醇亲王奏的《懿旨碑》:“伏乞皇太后慈鉴,仅奏,饮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奏办直隶顺天河务,前福建布政使,达冲阿巴图鲁,随带军功加三级王德榜恭录。”“光绪七年十月二十日,醇亲王到此。前宣福建使王德榜立”的摩崖碑石刻,篆中带隶,银钩铁画,仍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丁家滩村的一块巨石上张扬着。
“统师徒,杀水势,燕民从此乐熙熙”。在北京市京门铁路2号隧道外侧,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处石刻——“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奏办直隶顺天河务前福建布政使达冲阿巴图鲁楚南王德榜题”,时间为“光绪捌年孟春月”。遒劲刚毅,沉稳而不失俊逸,字之气与石之势相辅相成。记载着清光绪年间治理永定河、兴修水利工程的往事。这一石刻,像这个汉子站在江心,指挥着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
他大智,又大愚。在零陵,有一座蘋洲书院,是湖南四大书院之一,就是王德榜在贵州布政使任上,与同为“湘军”大将的席宝田不计得失共同捐资兴建的。与此同时,还捐资兴建凌云塔,重建府学宫。
他大拙,又大巧。寓居江华时,为打通了永州南北交通的瓶颈,在零陵贤水河与潇水河交汇处建青石大拱桥,出资铺修江华码市至广东清水的10公里石板路;还疏通码市至下游务江的河道,使当地水上交通上下通畅。
河流,还是河流。王德榜如河边渔翁一般耐心,熟知水域生态。他为治水的手段,注入了清澈的人类学思考。
责编:胡雪怡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