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可心,李健,宋太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7 22:19:46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可心 李健
2023年,回湘创业的刘磊,作为湖南实淳氢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5亿元在长沙望城经开区建设实淳氢能环保双碳产业基地项目。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氢设备产品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
从退伍军人到氢能行业先锋,刘磊一路以来遇到了不少“易燃易爆炸”的故事,也有了一些返乡创业的“经验之谈”。
记者:您退伍后,机缘巧合接手了一个氢能源项目团队,然后在广东建厂,2023年10月回到长沙投资建设实淳基地,能否分享一下这段创业的过程和故事?
刘磊:大家总说我是“跨界学霸”,其实刚退伍那会,我就是个揣着一股冲劲的 “门外汉”。2018年碰到一个快散伙的氢能小团队,说实话,军人骨子里的“攻坚劲儿”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我相信,部队能把我从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锻炼成一名合格军人,商场上没道理闯不出一条路来。我当时带着十来号人在广东建厂,“摸着石头过河”。以前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现在对着“氢枪”(电解槽喷枪)研究怎么让氢气乖乖“听话”。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让您哭笑不得的时刻,毕竟氢能源领域十分专业。
刘磊:记得刚接手时,“质子交换膜”“阳离子膜”这些名词,我听着就像听“天书”。有一次跟供应商聊设备,人家一提“质子交换膜生产周期”,我表面稳如泰山,心里早慌得打鼓:这玩意儿跟我认识的“膜”怎么完全不是一回事?
两个月时间,我天天跟在工程师后面当“跟屁虫”。白天在车间盯着设备问东问西,晚上抱着专业书啃到凌晨,笔记本上画满了像岳麓山小路似的电解槽流道图,好几本厚书都被翻得卷了边。
记者:从“氢”涩少年到行业先锋,创业路上您有哪些“易燃易爆炸”的瞬间?
刘磊:创业早期真是“没钱没人没方向”的“三无”阶段。为了拉投资,我和团队跑断了腿,北京、上海的投资机构跑了个遍,人家要么觉得氢能太“虚”,要么嫌我们团队太小,吃“闭门羹”吃到麻木。最惊险的是2019年,电解水制氢效率卡了半年瓶颈,公司账上的钱连下个月发工资都悬。有个核心工程师跟我说:“刘总,要不咱转锂电池吧,来钱快!”说实话,那时候压力大到每天睁眼就是“钱从哪儿来”,但我心里清楚,氢能是未来,不能半途而废。当时一咬牙,把深圳的房子抵押了。
后来拿下第一个百万订单时,我们没去饭店,就在车间里庆祝,买了几箱啤酒,一人一份盒饭。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热血劲儿比吃任何山珍海味都难忘。这也让我坚信,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的劲,就是创业最好的“防弹衣”。
记者:您最开始说要把大本营扎在长沙,但氢能产业聚集区多在沿海。当时有没有人劝您“莫霸蛮”?最终让您下定决心回乡创业的“关键瞬间”是什么?
刘磊:说实话,当初说要回长沙,身边反对声不少。有投资人直接说:“氢能产业靠海吃海,你回内陆折腾啥?”但我就是不服这口气。三一重工能从涟源山沟里走出来,造出“世界泵王”,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长沙搞出氢能新天地?有一次,在湖南参加招商会,听到领导说“长沙要把氢能打造成未来产业新名片”,我当场就坐不住了:这就是我们盼的机会啊!
决定回来创业,我算了三本“实在账”。第一本是成本账,宁乡经开区的地价不到珠三角的三分之一,产业工人熟练度还高,性价比拉满;第二本是技术账,中南大学的燃料电池专利全国第三,把研发中心建在岳麓山脚下,跟高校对接方便得跟邻居串门似的;第三本是情怀账,在深圳看到“湖南米粉”招牌就想家,我们也得给家乡做点实事。
记者:对想要返乡创业的创业者来说,您能否以自己为例,介绍一些经验之谈?
刘磊:给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个醒:首先得吃透家乡的“产业地图”,比如长沙的《氢能产业行动方案》,补贴标准、应用场景写得明明白白,这就是真金白银的“助力包”。其次要找好“齿轮咬合”,政府的产业耐心度、高校的技术转化力、本土文化的包容性,缺一不可。就像做臭豆腐,老工艺的“魂”得守,现代技术的“技”得加,这样才能做出既有家乡味又有新花样的好项目。别怕当“愣头青”,但得带着技术和规划回来,别光靠情怀拍脑袋。
记者:氢能是“未来的能源”,但普通人可能觉得它离生活很远。如果让您用一道湖南菜比喻氢能技术,您会选什么?
刘磊:要我说,氢能就像咱湖南的剁椒鱼头。鱼头是传统能源的“底子”,醇厚扎实;剁椒是创新科技的“劲儿”,够辣够刺激,两者一结合,那叫一个相得益彰。政策支持就是那勺关键的高汤,把技术、资本、市场这些“食材”煮得咕嘟咕嘟冒香气。剁椒鱼头越煮越入味,氢能也是一样,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未来会像辣椒一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用能到家庭储能,都少不了它的“辣味”。
记者:假如想去您公司投简历,您比较看重哪些方面?给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一点tips吧!
刘磊:咱们团队就像个“混搭火锅”,有搞技术的“硬核食材”,有跑市场的“麻辣底料”,也有管后勤的“清爽配菜”,什么人才都需要。但要说最看重的,还是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氢能这行每天都有新东西冒出来,昨天还在研究电解槽,今天可能就冒出个新型储氢材料,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趟。创新思维更重要,比如我们有个“95后”工程师,硬是把无人机技术嫁接到氢能巡检上,想出了“无人机+氢能电池”的巡检方案,效率翻倍。
给大学生们提个醒:别光闷头读书,多去企业实习,哪怕打杂,也能摸一摸行业的“脉搏”。平时多关注行业展会、前沿报告,氢能圈的公众号、论坛不少,没事刷一刷,眼界就开了。面试的时候别紧张,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哪怕不成熟也没关系,我们更看重你有没有“想干事”的劲头。记住,职场不是考场,没人要求你一上来就拿满分,但得有随时“补考”的学习力。
记者:假设现在有个平行宇宙,您没做氢能,而是选择了另一个行业创业,您觉得自己会做什么?为什么?
刘磊:如果没搞氢能,我大概率还会选择能源行业。能源是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觉得,相对于其他传统产业,能源板块的潜力是巨大的,正因如此,它的机会才多。不论是电力能源,还是传统的天然气、煤、油,都是国民经济或者民生离不开的,是生产生活的根本。我觉得,想创业的年轻人,要紧跟国家战略规划指引,国家看重什么、支持什么,跟着走,准没错。
责编:于淼
一审:于淼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