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中养浩然正气 字海里铸法治精魂丨“苏仙岭下读好书”第21期学习分享活动圆满举行

    2025-04-27 17:54:20

4月23日,由郴州市人民检察院承办的“苏仙岭下读好书”第21期学习分享活动在市委机关大院阅览室举行,一场法治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思想盛宴就此开启,众多热爱阅读的同志以书为桥,共赴精神之约。

图片

市人民检察院郭凯以基层工作者送法下乡的故事为脉络,通过鲜活案例将“摩托车上的普法队”“马背上的法庭”等基层法治实践场景化作流动的影像——晨露沾湿的草帽、马背上颠簸的国徽、祠堂里围坐的调解席,当法官在村民院落开庭调解的老照片在光影中铺展,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法治沿着乡间小道浸润千家万户的力量。

在她细致入微的叙述中,大家不仅为快速推进的法治列车而欢欣,同时也为田埂上长途跋涉的法官、祠堂里组织调解的人民调解员和国徽挂上墙的瞬间而心生敬意。她的讲述犹如一支画笔,勾勒出中国法治区别于西方范式的独特图景:黔东南苗寨里,寨老身着法袍调解纠纷,让法律接上民族文化的地气;悬挂国徽的百年老树下,法槌声与蝉鸣交响,司法程序走出冷峻法庭,在烟火气中生长出更温暖的威严,法律在这里不是高楼里的抽象条文,而是田间炕头的排忧解难;不是机械的程序正义,而是带着体温的司法智慧。

图片

苏仙区人民检察院姚琳现场分享了《念念不忘》,从“念念不忘”到“司法回响”,让“一号检察建议”从纸面跃入现实,化作全方位的“司法护苗”网络:教育部门建立校园欺凌预警机制,民政部门开通困境儿童救助直通车,司法机关与社区网格员组成“护蕾巡逻队”。

她以生动讲述还原了检察建议落地的“破冰之旅”——从制发时的字斟句酌,到多部门联动的环环相扣,最终织就覆盖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六大保护”生态屏障。当“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化作校园外的巡逻身影、社区里的普法手册、宾馆床头的警示通告,法治的温度正悄然融化制度壁垒,熔铸成守护花开的法治回响。

图片

市人民检察院刘思敏带领现场观众一同走进李娟笔下的《冬牧场》,进入阿勒泰暴风雪深处,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触摸游牧文明的脉搏:结构独特的冬窝子如何满足牧羊人们的各种需求、见证他们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找雪的艰苦生活,羊胃囊发酵酸奶的智慧怎样对抗物资匮乏的困境,驼粪燃起的炊烟如何编织生活的诗意。

她让大家看到,当我们在冬暖夏凉的空调房里讨论幸福指数时,冬牧场的人们正用羊皮口袋里的雪水、反刍的骆驼、迁徙的脚步诠释着另一种生存哲学——知足是风雪中愈酿愈醇的马奶酒,希望是荒原上永不熄灭的酥油灯。在场观众深刻感受到,这种深植于冻土层的生命韧性,既是对千年迁徙基因密码的传承,更是对浮躁时代的精神反哺,在每道被冰霜雕刻的皱纹里,都藏着一部关于坚守的启示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踊跃参与交流互动。市人民检察院彭泽兵回忆起大学时对“马背上的法官”的新奇感,感慨到如今更深有感悟:“国徽别在马鞍上还是挂在大楼上不重要,重要的是法治这匹‘马’要跑到老百姓需要的地方去。”安仁县人民检察院龙叶红直言放下“书本傲慢”的觉醒:“真正的法治应该‘接地气、有温度’——它可以是摩托车上颠簸的国徽,可以是火炕边的调解席,可以是背篓里的卷宗……法治需要的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把根扎进泥土’的耐心。”

汝城县人民检察院刘泉极以数据佐证普法成效:自2024年“利剑护蕾・雷霆行动”开展以来,全市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数量显著下降,市人民检察院由“一号检察建议”推动的“人人都是守护者”的社会共识正在生根发芽。市中级人民法院梁明宇将教育与法律比作“盾”与“剑”:“教育教孩子保护自己,法律让我们守护孩子,两者合璧,才是对未来的最好承诺。”桂东县人民检察院杨翠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有感触地表示:“司法不能止步于惩罚,更要推动系统性改变……检察官不仅要办案,更要修复被害人破碎的人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最后还特别设置了“好书漂流”环节,现场参与活动的同志以书为媒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交换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阅读的思考。当一本本承载着感悟的书籍在手中传递,知识便有了生命,在流动中激荡新的活力。

“苏仙岭下读好书”第21期学习分享活动在热烈的分享与欢乐的气氛中圆满落幕。从乡间法治到雪域文明,从司法实践到未成年人保护,现场观众既见证了法治中国的多元面貌,也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正如书页会翻篇,思想的盛宴永不散场。“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思想盛宴的精彩启幕。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