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7 16:44:5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7日讯(通讯员 赵国淋 彭思宇)4月24日下午,衡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室里,一个连接了水果的灯泡在学生们面前亮了起来——这是“特斯拉线圈实验”,特斯拉线圈尖端放电,产生室内闪电,将水果放置在上面,用灯泡接触发光,忽明忽暗,引得学生们连声惊叹。
科普团队进行电流模拟实验
这是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简称“物电学院”)科普团队今年第一次走进中小学课堂,而物电学院的科普故事,则要追溯到五年前。
2020年,衡阳师范学院凌晓辉教授带领学生在衡东县实习时,应衡东剑桥学校邀请为学生们开设科普课堂。当看到农村孩子因实验器材匮乏而陌生的眼神,凌晓辉教授深受触动:“孩子们的科学教育不能困在试卷里。”返校后,他与唐世清、刘延、赵宜鹏等同事立即着手组建起由物理学师范生组成的科普团队,并自制教具、设计课程,将大学实验室搬进中小学课堂。
要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讲给中小学生,这是科普团队最犯难的问题。选取怎样的主题、选择怎样的实验来展示原理、课程中如何适当的发问、该怎么设置有趣的互动环节……此外,团队成员要根据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不断练习,课堂中的“讲解员”与“主持人”也要不断磨合,并从中发现课堂设计的不足,对其进行更正和补充,确保课堂的完美展现。“备课的同时需要兼顾自己的学习,大概一个课题需要二十至三十天的时间进行准备。”2022级物理学师范生项宁静坦言。
同学们围观电磁实验
在科普过程中,团队成员用气球模拟人体肺部,直观演示低气压对呼吸的影响;通过手动压水器、按压泵等装置解析压力作用机制,并利用虹吸效应展现流体力学规律,将大气压、机械力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验场景……这种“把硬核知识揉碎重塑”的坚持,让物电学院的科普课在2024年湖南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中斩获两项省级奖项。
近两年,科普团队开始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对此,物电学院预备创立科普协会,实行“传帮带”机制,由高年级学生担任“科普导师”,带领新生从课程设计到实战演练;每学期举办“科普比赛”,用真实课堂检验教学能力。
“行知育人共同体”揭牌仪式
“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成长。”凌晓辉教授说。2024年11月,物电学院与珠晖区酃湖中学共建的“行知育人共同体”正式揭牌,既为中小学生开展多元课堂带去更多可能性,又建立了物理教师培训中心,实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无缝衔接”。
“我们埋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希望它能长成参天大树。” 凌晓辉教授说。从一堂乡村中学的偶然科普课,到如今辐射衡阳十余所中小学的科学启蒙工程,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师生用五年时间,在3000余青少年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更探索出科教融合、校地协同的育人新路径。
责编:周怡然
一审:周怡然
二审:彭国军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