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湖南省古生物大讲坛”成功举办

邹林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7 16:04:1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7日讯(通讯员 邹林均)近日,湖南省古生物大讲坛第十二期暨湖南师范大学地球日科普活动在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成功举办。讲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原研究员作题为“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从多维演化看人类命运”的讲座。

“湖南省古生物大讲坛”第十二期合影

本期古生物大讲坛由湖南师范大学地学博物馆馆长易立文主持。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钟琦出席,湖南师范大学地学相关专业的师生们,以及对化石资源保护和相关专业知识兴趣浓厚的热心观众参会。本期大讲坛也在“新湖南”云直播平台及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视频号进行了网上同步直播,直播热度近33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大讲坛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原研究员现场报告

王原研究员以一枚距今5.2亿年的海口鱼化石为引,为线上线下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五亿年的生命演化之旅。在近两小时的报告中,王原研究员围绕“脊椎动物演化树”这一主线,生动阐释了颌的出现、四肢登陆、羊膜卵诞生等关键演化节点。当讲到羊膜卵的出现使胚胎发育摆脱了外界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他幽默地以“先有羊膜卵才有蛋,先有蛋才可能演化出鸡”的辩证解析,巧妙回应了千古谜题。

“古生物大讲坛”线下报告

报告过程中,王原研究员借助翔实的化石证据,搭配妙趣横生的比喻,让观众认识到人类演化历程中每个关键结构的重大意义,也深刻体会到生命演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报告尾声,他从生物演化、文化演化和技术演化三个维度,剖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提出两个关于人类未来的问题,引发全场观众的深入思考。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们积极提问:“化石保存的条件是什么样的?是否具有偶然性?”“为什么第一条鱼会出现在云南?”王原研究员一一耐心解答。报告结束后,仍有不少观众留下来与王原研究员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此次报告以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方式呈现,鼓励更多人走进古生物课堂。下一步,省地质博物馆将继续做好古生物化石宣传与保护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优秀的古生物专家向社会公众开展古生物讲座,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古生物大讲坛”。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