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花在十三村绽放 多国摄影师共赏文化魅力

刘宇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7 15:06:3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7日讯(通讯员 刘宇丽)4月24日,临湘市羊楼司镇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里热闹非凡,十样锦锣鼓喧天,嗡琴戏曲声悠扬。来自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捷克的国际摄影师走进十三村,与当地村民们围坐一起,共同欣赏非遗展演,领略酱菜制作技艺,品尝舌尖上的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十三村酱文化博览园是一家集三国文化、农耕文化、酱文化、道德文化于一体的园林式国家AAA级景区。这里,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厂房与自然和谐共生,勾勒出“厂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生态画卷。多年来,十三村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十三村酱菜”从选材、发酵到腌制均采用百年窖藏及独特传统工艺配方秘制,凭借过硬品质,其酱菜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酱菜制作非遗工坊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非遗工坊省级示范点。2024年,十三村被商务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

民间吹打乐“十样锦”源自于聂市古镇。据传,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黄盖驻军临湘一带,曾通过敲鼓击钹等变换节奏,操练水军。后经演变整理形成现在的集锣、鼓、钹、笛子、唢呐、笙箫等十样民间乐器于一体的吹打乐,至今在湘北地区广泛流传,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古典民间吹打乐,202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其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于清道光年初的龙窖山(旧称药姑山)下的尤港河上游地区,流布于以临湘龙窖山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邻地区的岳阳、平江、湖北的通城、赤壁等地。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湘北艺术奇葩,深受湘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2011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十三村以非遗工坊为载体,将酱菜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厂区人文等工业景观变为旅游资源,不断拓展老字号新场景、新业态,解锁工业旅游“硬核”新玩法。这场非遗盛宴,不仅让国际友人在十三村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风情,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当地居民对本土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责编:兰萍

一审:兰萍

二审:刘宇丽

三审: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