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心房(39)一做数学题眼睛就过敏,这是为什么?

  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04-27 11:36:14

浙江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了一件怪事:她9岁上小学的女儿,只要一做数学题,眼睛就过敏,既痛又痒,还红肿起小疙瘩。开学没多久就过敏了好几次,只能就医、服过敏药。可做语文、英语作业时,孩子却啥事没有。家长实在想不通,数学作业咋就把孩子眼睛“害”成这样了呢?

揭开“躯体化”的神秘面纱

其实,这不是作业或考试“有毒”,而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精神医学上叫“躯体化”。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人碰上现实困难,努力多次后发现自己能力不足,完全应付不来,就产生了焦虑、紧张、抑郁、畏惧、逃避这些消极情绪。但这些内在心理障碍没表现成心理症状,反而变成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

就拿发帖的这位妈妈来说,她女儿无故眼睛过敏,大概率是心理防御机制不够强大,不太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任务。学习是精细的脑部活动,既费心力又得高度自律,对习惯自由玩耍的孩子来说,是个较大的生活应激,心理压力不小。有些孩子心理弹性好,适应得不错,学习虽然紧张但挺愉快;有些孩子得到他人积极帮助,不断调整,也跟上了学习进度;可还有些孩子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引导,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又怕家长、老师这些外部权威,心里又急又怕,交流能力也不足,心理压力就更大了。

“躯体化”表象下,藏着怎样的心理秘密 ?

碰上难学的科目,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抓耳挠腮,反复刺激某个部位,结果就过敏了。像那个9岁小学生,上课听不懂,做作业发愁,一着急就下意识揉眼睛,最后眼睛过敏。第一次过敏后,家长心疼,让孩子停下学习去就医、休息。孩子就发现,做数学题眼睛痛,痛了就能不做作业,虽然眼睛痛难受,可相比做作业的痛苦,这是能接受的,甚至还能得到额外好处,比如不用去学校、能吃零食。潜意识里,孩子可不希望眼痛消失,所以做数学题时眼睛过敏反应就一直有。

这种心理机制本质上是心理退行,是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模式。婴幼儿时期,心理结构没发育好,语言能力也弱,外部刺激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主要表现在躯体上。遇到害怕的事,就形成原始躯体反应模式。要是家长能理解并正确满足孩子,孩子躯体的紧张和精神痛苦就能释放;可要是家长不理解、忽视孩子感受,躯体积累的糟糕感觉就会藏在潜意识里,难以用语言宣泄。

对他们来说,内心矛盾冲突太激烈,自己长期忍受不了,心理煎熬,没办法就转换为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用躯体症状逃避解决不了的困境,减轻内疚和自责,释放紧张情绪,满足被压抑的欲望。这就是很多人莫名其妙生病的原因,一上学就肚子痛,一工作就身体不舒服,家庭生活也意外不断。他们没法直说自己处理不好事情,只能靠身体出问题来给自己开脱。“躯体化”是种“心病”,是神经系统不耐受、精神意志脆弱时,潜意识和当事人玩的心理游戏,目的是帮当事人否认自己不行,不承认心理反应消极、敏感。

五步引导法,为敏感小学生筑牢心理防线

对敏感的小学生,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1. 密切观察,了解孩子状态  平时多留意孩子的情绪、行为和生理特征,回想孩子以前有没有经历大的负面事件,自己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理解和支持。耐心询问,了解孩子是否有心理创伤、怎么度过的。

2. 理解处境,助力学习成长  家长要明白孩子心理成熟度有差异,用适合孩子认知水平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示范并陪孩子练习学习方法和思维,慢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 挫折教育,锤炼坚韧内心  家长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让孩子做家务、参加儿童团体活动、挑战学习任务等,训练孩子承受困难和失败的能力,让孩子变得坚毅果敢,敢于冒险。

4. 积极引导,塑造正向情绪  家长要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让孩子学会正面思维,多产生积极情绪,别总陷在消极情绪里。积极情绪能带来积极行为,让孩子用积极反应代替消极身体症状。

5. 专业介入,开展心理辅导  有些孩子神经系统特别敏感,光靠家长和老师帮还不够,得去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门诊,接受一对一心理治疗,获得针对性心理干预。要是情绪症状严重,可能还得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保证睡眠,调节身心症状。

孩子的成长之路布满了各种挑战,“躯体化”只是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暗礁”。当我们洞悉了这背后复杂的心理成因,就如同拿到了一把照亮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家长们每一次耐心的观察、每一回贴心的引导,都是在为孩子加固心理防线,助力他们勇敢跨越成长的障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责编:张丽

一审:王璐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