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4-27 10:19:24
隆回县北山镇北诚塑胶制品就业帮扶车间。
隆回县岩口铺易地搬迁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
邵阳县梅溪安置小区内的鑫达灯笼加工厂,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灯笼。
郑丹枚 杨昌泉 蒋岳峰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新邵县潭府乡水口村易地搬迁安置区已传出欢快的缝纫机声。脱贫户石桃平指尖翻飞间,防水双肩包的缝合线如蝴蝶般起舞。“现在每月能挣6000元,既能送孩子读大学,又能照顾患病的老母亲。”她轻抚着成品上的邵阳箱包产业标识,眼角的笑纹里盛满希望。
2024年,邵阳市始终坚持将就业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狠抓责任落实、强化工作保障、提升工作质效,围绕脱贫人口就近就业需求,建设就业帮扶车间1234家,吸纳4.94万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就业1.32万人,建设数量和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居全省前列。
如今,这个承载着4万多群众就业梦想的帮扶车间网络,正在雪峰山下编织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图景。
机制创新聚合力
三级联动强根基
在新邵县潭府乡水口村飞翔皮具公司车间,智能化裁床正将皮革精准切割。这家由邵商黄福球返乡创办的企业,用“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巧思,让300多个家庭实现“带娃顾老不离乡,月入四千有保障”。政府服务专班为其量身定制“成长套餐”:人社部门组织缝纫技能培训,住建部门三个月完成标准厂房改造,供电公司48小时解决变压器扩容。如今企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73名脱贫群众在这里成长为技术骨干。
这样的蜕变故事在邵阳1223个帮扶车间不断上演。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构建“顶格推进+立体保障”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市委书记严华、市长程蓓既挂帅又出征,多次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形式专题调度、督办,并深入帮扶车间一线“把脉问诊”,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分管市领导每季听取帮扶车间建设情况汇报,及时会商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始终坚持全市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借助工作联席会、专题调度会等形式,建立人社、发改、财政、农业农村、资规、住建等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工作季调度,分析研判有关情况,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要求,压实部门责任,狠抓工作推进。
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切实发挥各县市区主体责任,为每个帮扶车间成立一个服务工作专班,明确一名联络员,动态开展“送解优”活动,累计为车间解决用工短缺、物流不畅等难题1000余个,让“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成为新常态。
特色发展优路径
多元模式激活力
走进新邵县四杰竹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竹香与机器轰鸣交织成绿色发展的交响曲。返乡能人石红卫打造的“南竹经济圈”,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盘活竹林资源创收,让47公里竹林道成为4万亩竹海的财富通道。农户陈建国算着增收账:“自家20亩竹林年收入超3万元,农闲时在车间削竹片,又能多挣2万多。”企业研发的竹制餐具远销海外,年消耗竹材12.7万吨,带动万名群众吃上“生态饭”。
依托百万邵商、劳动力资源充足、农特产品丰富、小五金、中药材、竹木、箱包等轻工产业集聚的邵阳本土优势,邵阳市通过园区引领、商会参与、帮扶单位协同、地企共建等方式,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兼顾地方特色资源优势,采取“企业+车间+集体+农户”“电商+帮扶车间”等多种模式,推动帮扶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目前,全市现安置脱贫人口100人以上的10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就业帮扶车间全覆盖,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9万余人。
同时,邵阳市推行政企协同“三免两补”政策,整合部门政策、资金优势,认真落实“两补”政策,加大对就业帮扶车间用地、用电、用水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初期入驻易地安置点的帮扶车间实行“三免”政策,全市累计落实各类补贴资金1.09亿元,助力车间轻装上阵。
三维底线筑屏障
可持续发展提质效
在隆回县恒祥箱包车间,电子工牌实时记录着脱贫户李春华的工时数据,车间大屏动态更新着产量、能耗等18项指标。“通过人社一体化平台,我们实现了‘一人一码’精准识别、‘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依托省平台,邵阳市通过数据采集精准化、项目管理动态化、系统应用科学化,实现身份核验、过程跟踪、政策落实“三个到位”;联通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实现车间数据实时更新、布局动态调整。目前,累计开展车间数据核查12次,实现12个县市区全覆盖。
为确保安全生产,邵阳市压实属地、部门、企业三方安全生产责任,建立消防设施、用电安全、机械操作等关键环节的动态隐患排查机制,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配好专职安全员;创新开展‘培训+演练’工作模式,重点强化弱势群体逃生自救能力,确保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所有帮扶车间均实现了人身意外险或者工伤保险覆盖。
同时,邵阳市严把“环保关”,车间企业在开工建设期间,将环保要求放在最前沿的位置,只有经过环保等部门把关后才能建设;严把“生产关”,推动帮扶车间转型升级,将“无污染、低能耗”作为车间建设基础条件,强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组织员工参与垃圾分类、节能降耗实践,联动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专项督导;探索构建“车间+农户”资源循环链,实现生态效益与就业增收双赢。
从雪峰山麓到资江河畔,目前,全市1223个就业帮扶车间如同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明珠,照亮了数万群众的幸福生活。这场以机制革新为引擎、以产业振兴为抓手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邵阳答卷。
责编:戴鹏
一审:戴鹏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