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重构与精神赋形:程兴国广告文化实践的三重维度

    2025-04-26 14:16:57

文|文

在中国广告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程兴国是一位将湖湘文脉注入商业语境的“诗意重构者”。他打破广告作为商品促销工具的刻板印象,以“今日文化、明日经济”的哲思,将品牌叙事升华为文化叙事,让广告成为承载地域精神与现代文明对话的容器。这种实践不仅重塑了湖湘文化的传播范式,更揭示了广告作为“时代精神镜像”的深层价值。

一、品牌即文化符号:湖湘基因的现代转译

程兴国的广告哲学始于对“符号资本”的觉醒。1996年,他将“芙蓉王”“酒鬼酒”“湘妃茶”整合为“湖南三绝”大礼包,看似是商品组合创新,实则是湖湘文化符号的系统编码。烟酒茶的组合暗合湖湘“火辣、豪迈、灵秀”的精神特质,而“王烟酒鬼湘妃茶,湖南三绝走天下”的广告语,则通过语言的韵律与意象的碰撞,将地域物产转化为文化图腾。

更具开创性的是他将“烟酒茶”升级为“诗书画”的实践。这种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跨越,呼应了本雅明“灵韵消逝”时代对文化复魅的渴求。程兴国深谙“文化工业”的辩证性——在法兰克福学派警惕文化商品化的语境下,他反向操作:通过商品载体重构文化灵韵。程兴国以“今日文化、明日经济”为核心理念,成功策划了“芙蓉王”“酒鬼酒”等品牌的形象推广,通过挖掘湖湘文化内核,将地域特色融入品牌叙事。例如,“芙蓉王”广告中强调“王者风范”,既传递产品的高端定位,又暗合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让品牌成为湖湘美学精神的具象载体。

二、广告如诗:叙事结构的哲学解构

“起承转合”本是古典诗词的章法,却被程兴国提炼为广告创作的方法论。他将“起”定义为灵感的迸发,恰似现象学“悬置”后的本质直观;“承”是符号系统的构建,对应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的视觉赋形;“转”则指向价值升华,暗含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视域融合;“合”作为闭环,呼应了罗兰·巴特“作者已死”后的文本再生。程兴国“起(灵感)→承(执行)→转(价值升华)→合(完整闭环)”的逻辑,强调广告不仅是信息传递,更需承载情感共鸣与社会价值这种诗性思维在公益广告《爱》中达到巅峰。“爱是一把锋利的尖刀”的悖论式表达,既是对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视觉化诠释,也是对消费社会中情感异化的哲学反思。程兴国以广告为手术刀,剖开现代文明的精神症候,让商业传播成为社会批判的场域。这种实践突破了广告的“单向度”属性,赋予其本雅明笔下“讲故事的人”的复调叙事功能。

三、向善而生:广告伦理的在地化实践

在算法主导的精准营销时代,程兴国始终坚守广告的“在地性”伦理。他主导的“希贵爱心亭”项目,将公益广告转化为社会基础设施:专利设计的亭台既是城市景观,又是下岗女工与失学儿童的生存空间。这种“物质-符号-伦理”的三维建构,超越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符号狂欢,实现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社会化改造。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对湖湘“经世致用”传统的现代化诠释。当“厉行节约”“不做低头族”等公益广告从视觉震撼走向行为规训,程兴国实际上在构建福柯式的“自我技术”——通过广告话语塑造新型主体。这种实践既暗合儒家“修身齐家”的道德训诫,又契合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现代性追求,在商业逻辑中开辟出公共领域的精神绿洲。作为华声会发起人之一,程兴国致力于构建“文化+资本+传播”的共享平台,推动湖湘文化走向国际。他提出“用思想成就伟大”的定位,整合文化界、企业界资源,通过主题基金、全域传播等方式,将湖湘文化融入现代商业文明例如,参与策划的“中国杰出湘商评选”活动,既提升湘商群体的文化认同,也为湖南经济全球化提供文化背书他倡导广告文化研究需超越“工具性认知”,主张从精神层面解构广告的文化意义。在《诗是灵魂的骨灰盒》演讲中,提出“广告是灵魂的容器”,认为广告应承载社会情感结构与历史记忆。这与学界对广告文化批判的范式转型相呼应,即从功能主义转向意义生成与权力关系的探讨

程兴国的广告文化实践,本质上是将湖湘文化的“心性之学”转化为现代传播的“事功之学”。在他手中,广告不再是鲍德里亚批判的“拟像”,而是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历史”的生成器——既承载着“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又孕育着“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这种在商业性与人文性、在地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平衡术程兴国通过品牌文化重构、理论创新和跨界实践,推动了广告从商业工具向文化载体的转型,其贡献不仅在于提升湖湘文化的传播力,更在于构建了广告文化研究的哲学维度。他的实践印证了“广告是时代精神的镜像”这一命题,为当代中国广告文化的理论探索为中国广告文化的价值重构提供了超越工具理性重要的范式样本。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