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放牛班”

彭晗 张程前 徐智滔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6 11:16:16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晗 张程前 徐智滔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曾为少年们推开封闭的心门。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林峰学区,一场现实版的“音乐奇迹”正在上演——没有专业教师的乡村学校里,数学老师与语文老师带着40名山里娃,用24天自学合唱,从怯生生的山里娃到舞台上的追光者,在全县比赛中唱响大山的声音成为城郊学区唯一获奖的农村学校

深山里的“音乐空白”

绿树掩映远山含黛车在山路盘旋,群山擦肩而过。

林峰乡距凤凰县城仅20公里,却因40分钟蜿蜒山路成为“教育洼地”。全校161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17位教师里没有一位音乐专业出身,这让林峰学区连续九届缺席全县合唱比赛。

“我们不是不想参加,是连40人的合唱团都凑不齐,我们连参赛资格都没有,更别说系统训练了。”校长刘勃的语气里带着遗憾。

20253月,得知凤凰县第十届中小学建制班合唱比赛即将举办,上任不足一年的刘勃决心破局:“就算没有专业老师,也要带孩子们站上舞台。”

他第一时间找到数学老师田麒玉和语文老师蒋莹玉。两位老师均是土生土长的林峰乡人,从本校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任教。两人几乎没有犹豫便接下任务。两人从小在林峰乡长大,她们太明白乡村少年走出大山的意义:山外的声音很远,现在想让孩子们知道,音乐能架起通往世界的桥。

刘勃与两位指导老师经过逐个试听筛选。2025324日,林峰学区合唱团正式成立。然而,合唱团面临着专业师资匮乏的难题:数学老师田麒玉负责钢琴伴奏,却仅大学时学过基础钢琴;语文老师蒋莹玉毫无合唱指挥经验,40名学生们连简谱都不认识。

一场从零开始的音乐冒险,就此在林峰学区悄然开启

跨界教师的“逆袭之路”

“接到任务是324日,距离比赛不到一个月,我们不仅要学习钢琴、指挥,还要孩子们声乐技巧,这个任务非常艰辛。”蒋莹玉说,40个学生24天要唱好两首歌。

“最开始合唱团队不成样子。”蒋莹玉回忆,学生们唱歌“五音不全”“参差不齐”,教师也因非科班出身而底气不足。

田麒玉负责钢琴伴奏,却连分声部处理都要反复琢磨:“整首曲子有多处和声,我们只能先练两个声部,怕孩子们消化不了。”蒋莹玉则面临更直接的挑战:“学生唱得比我好,可我连音高都示范不了,只能看网上视频自学。”

为了带学生们入门,两位老师开启“连轴转”模式:白天上课、课余时间通过网上视频自学、向专业老师请教,晚上再指导学生。每天下午六点到八点,学校三楼音乐教室都会飘出稚嫩却坚定的歌声,学生们把每一句歌曲的旋律不停哼唱。

短短24天,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大白嗓式瞎唱”到学会正确呼吸、学会用优美的站姿站在舞台上,也学会“为热爱排除万难”,大家越唱越喜欢,越唱越好。田麒玉和蒋莹玉两位“跨界教师”渐渐地成为乡村孩子音乐启蒙的引路人。

乡村少年“舞台绽放”

彩排当天,当其他学校的学生穿着统一演出服、用专业和声完成表演时,林峰学生们攥紧了衣角,刚建立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蒋莹玉注意到学生们的状态不对,立刻把大家聚到后台鼓励:“输了没关系,我们要的就是自信地展现自己。”

预选赛通过后,合唱团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为《蝴蝶泉边》加入非洲鼓伴奏,让旋律更具生命力。然而时间不到一周,全校教师中也没人接触过打击乐。语文老师杨洋临危受命,在办公室支起鼓具,对着教学视频逐拍拆解节奏,完成从“零”到“会”的突破。

当非洲鼓的节奏与童声合唱交织,原本稍显单薄的旋律突然有了群山回响般的层次感——鼓点如清泉击石,歌声似云雀穿林,孩子们眼中的怯意被惊喜取代,原本僵硬的肩膀也随着节奏轻轻摇晃。

417日比赛当天,师生们早上五点就起床,天还未亮,大巴车便载着师生驶出那条熟悉的山路赶赴赛场。赛场上,学生们穿着崭新的合唱服,怀揣紧张与期待,挺直腰背站上舞台。

“我看到满片花儿的开放,隐隐约约有声歌唱……”当《蝴蝶泉边》的旋律响起,40双眼睛从紧张到明亮,歌声里带着大山的辽阔与童真,没有华丽编排,却用比山泉更清澈的情感打动观众。最终,林峰学区获得凤凰县第十届中小学建制班合唱比赛小学组二等奖,成为城郊学区唯一一个获奖的农村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错过九届比赛到站上领奖台,孩子们的变化很大:五年级学生杨玉婷意识到“以后学习要更努力五年级学生毛雨轩变得敢展现自己六年级学生田梓腾如愿走出大山到县城参加比赛

电影里,马修老师说:“每一颗心都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在林峰学区,这句话变成了现实:没有专业的五线谱,却有最丰富的和声;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耀眼的星光。当山里娃的歌声穿过群山,那不是比赛的胜利,而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热爱点亮热爱,用生命影响生命。

山区学校“音乐接力”

大山,不是视野的边界线。教育,才是未来的起跑线。

蜿蜒山路环绕的群山间,总有清澈的歌声穿透晨雾——“告别昨天的放牛娃,当好今天的读书郎。兴校报国是我们山孩子的梦想。”这首由退休老校长杨世平12年前亲手作词的校歌《山里孩子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山里娃的歌声中破土发芽,长成照亮乡村教育的精神根系

校歌的传承从未中断——从杨世平用写下歌词的那天起,一代又一代教师接过接力棒:如今的林峰学区老师大多是从这里毕业的本地人,学成后回乡执教,将校歌的旋律与 “兴校报国” 的信念融入每一节课堂、每一次课间。走出大山,带回星光,对他们而言,校歌不仅是一首歌,更是扎根乡土的育人誓言。

而对于刘勃来说,肩上的责任则更大、更重。音乐只是一个开端,他希望学校把乡村美育作为特色坚持下去,“美育不仅仅是指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更加广阔的教育方式,陶冶情操,陶冶心灵,健全乡村孩子的性格,让他们在大山里能学会生活,走出大山学会生存,面向未来要学会生长。”

自去年秋季起,林峰学区与长沙师范学院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引入专业实习团队驻校指导。在一学期的结对帮扶中,团队从声乐训练到课程研发,全方位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同时,学校搭建“专业教师”走教帮扶链,手把手指导乡村教师掌握多声部编排、合唱指挥等技能,为孩子们搭建系统的音乐学习阶梯。

此外,学校借力教育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将多媒体教室升级为“数字艺术工坊”。在这里,经典合唱赏析、虚拟舞台模拟等数字化教学,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便能触摸广阔的音乐世界。

教育是塑造未来的模具而是乡村孩子触摸到梦想的天桥。与硬件设施改善相比,孩子们精神面貌的变化更让人感到欣慰。越来越多山区孩子拥有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送娃读书才能有出路”的观念在乡村基本形成共识

从大山到舞台,从校歌到合唱,从老校长到新教师,林峰学区因一批又一批扎根乡土的乡村教师,历经一次次向美而生的蝶变。这里藏着乡村教育最朴素的坚守:即便群山阻隔,也要让每个孩子的梦想,乘着歌声的翅膀,飞越重峦叠嶂,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