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5 22:53:03
米花红。龚顺松 摄
文丨胡亮
这些年来,我因为工作缘故去武冈市的次数愈加频繁。每到一次,对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敬仰便多一分,对其包容共生的人文氛围的喜爱便添几分。
这座城市的温情、豪情、柔情,让人悠悠沉醉,久久回味,深深醇厚,依依眷恋。
一
人与一座异地城市的熟识,多半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
2022年上半年,我有幸参加省委党校的学习。班长是武冈市的一位负责人,经常带一些武冈市的土特产给同学们“尝鲜”,吃人嘴软,加上他比我年长几个月、都是“长沙伢子”,没多久便熟络起来。
大家熟知的有武冈卤菜。武冈卤制品企业有76家、规模企业38家,还有前店后厂式作坊数百家。猪、牛、鹅……各类禽类内脏,“百件”皆可入卤。揭开蒸锅瞬间,混合着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深褐色的食材泛着油亮的光泽,用筷子轻轻一夹,肉质纤维间渗出琥珀色的汤汁。只是与我们长沙卤菜的酱色不同,武冈卤菜放凉了之后的呈黑色,我想可能是他们在卤水里放了20余种中药材的缘故。
卤味香。曾艺 摄
还有不常见的“米花”——将糯米淘洗干净,放置清水中浸泡发胀后分成上下两半,一半拌上食品红,一并置于甑内蒸熟。然后取出摊在一个碗口大小的篾箍内,将上下两半黏合均匀,摆在篾垫或木板上晒干。一厘米厚的米花,白色一面像碎玉铺就,红色的一面似玛瑙嵌成。轻轻一扳、既成块状,大口嚼之、清脆作响,“嘎吱” 之声、伴奏一般,入口即化、老少皆宜。
最有趣的就是“福饼”——外皮焦黄酥脆,内部中空,底部嵌着芝麻粒,饼底还铺着一层麦芽糖。与米花相反,福饼只能小口细嚼慢品。如果性急,大口快嚼,饼子外壳就会在齿间崩裂,碎渣纷纷扬扬,撒得到处都是。恰似大人讲小孩吃东西“天上一半,地下一半”。物如其名,唯有细细回味,才能体会“福”中甘甜、福之不易。
福饼的制作过程复杂、烦琐,需要遵循传统古法熬制麦芽糖作为原料,经过和面、揉面、和馅、揉馅、压饼、团饼、上芝麻、再团饼、烘焙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朋友介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传承人并不太多。“福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宋朝一对母子逃难到武冈,儿子十八岁时皈依佛门。儿子受师傅教化,每到中秋节就会做空心月饼捎带给母亲。历经数年,母亲终于悟化到空心月饼满满都是儿子的孝心和关爱,明白“留母身边感化一人,佛则普度众生”的禅道深意,退却繁华,情感却更真挚,遂随儿子修行。
“十大湘菜名县”名不虚传,武冈铜鹅更是不一般的存在,规模以上铜鹅养殖基地有42个。
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武冈人选择个体大、体质好、雄性强的公鹅与颈较细、体态均称、后躯深圆、两翼合拢翅尖不交叉的母鹅留种培育成武冈铜鹅。因为这种鹅的喙、蹼呈青灰色似青铜,称为铜鹅。另一种鹅是喙、蹼呈黄色,称之为黄铜。
武冈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但这些年他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上下齐心,全力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精品民宿、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增加值由2015年42.3亿元增加到2024年59.38亿元。
2023年5月,省委组织部围绕“一县地特”“一区一品”开展“田间课堂”活动走进武冈,邀请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系主任郭松长为50余名养殖大户,进行铜鹅养殖技术培训。
培训期间,我们开车路过一个寂静村落,恰好一群铜鹅结对穿行于此。百余只半人高的铜鹅自行列队,肥肥的身体,一左一右,摇摇晃晃,浩浩荡荡般穿行在这青翠稻田之中。
司机无奈,停下车静静等待这支队伍先行通过。几只铜鹅透过车窗,伸着硕大的脑袋,睁着斗大的眼睛向我们车里的几个人细细打量,坐在后排的我本能地向后躲了躲,只怕它张着大嘴啄我一下。惊吓之余,只觉他们笨拙的模样让人倍感鲜活可爱。
傍晚,友人相伴,说要为我压惊,带我去看看武冈的“南门口”。
对于“老长沙”来讲,“南门口”是最熟悉不过的存在。但是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的发展,我们儿时南门口的影像全在黑白照片的记忆里。
老街的麻石被岁月磨得有些丝滑,整条街道建筑大都保持着20世纪60年代的风格和调性,斑驳墙面上有些褪色的红色标语依稀可见,时光在这里打下历史的烙印。
沿街两旁的商贩挑着肩挑,把山货、蔬菜、手工艺品……这些自产自销的货物,平整地摆在摊前售卖。行人踩着细碎的步子,不紧不忙地边走边逛、边走边看,遇到熟人打个招呼,有的还停下来,站在路边拉着家常。汽车缓缓驶过、自行车铃铃作响,即不鸣笛,也不催促,大家各自忙碌,互不惊扰。
不觉之间来到街道拐角的百年米粉老店,算是武冈“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它前身是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创办的“德和粉馆”,承续至今有140余年的历史。
墙壁上的广告画泛着岁月的黄晕,地面的水磨石被无数食客打磨得透亮圆润,楼梯扶手因为经年累月的触摸,已经形成一层“包浆”,每一条木纹都透着时光的味道,点点滴滴都似乎在告诉食客们她的厚重渊源、她的非凡过往,时光瞬间“倒流”到我的童年……
在悦口悦胃悦心之后,我不知不觉之间对武冈多了一份留意。
二
黄埔情。刘凡 摄
武冈中山堂,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民国时期建筑艺术,都是一个值得瞻仰的地方。
武冈中山堂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抗日战争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迁至武冈。1941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校长、湖南醴陵人李明灏将军负责动工兴建中山堂,1943年7月竣工。从1938年到1945年,7年里在这里办学招收6期学员,毕业2.3万余人,成为办学时间最长、毕业学员最多的黄浦分校之一,也是抗日战场牺牲人数较多的分校。
走进武冈市第二中学校园,望见青翠树木中一栋两层楼高的青砖白灰建筑,想必就是中山堂,身不由己奔过去。
仔细打量,才知武冈中山堂是单檐芜殿顶的中西结合砖木建筑。建筑平台布局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组成,占地约1300平方米,因地势南高北低,正面看是两层,背面看是三层,背面设有开放式通廊与竖向连通的楼梯,硬山式为主的青砖建筑,封火山墙鳞次栉比,屋内穿斗式木屋架,建筑四面各有一个攒尖顶角楼。
伫立在镌刻的校友名录下,大理石青砖仿佛诉说着战火侵蚀带给这个苦难民族的疼与痛,一个个名字透着鲜活的生命,如战士挺拔身姿、举起钢枪致死守护着大好河山。
回望中山堂,有过十年军旅生活经历的我,眼前不禁浮现出数万万年轻战士为了民族独立,投笔从戎、热血满怀、许身报国的场景,历史的兴衰、岁月的惆怅、新旧的交融,“楚国江山古”的情绪不禁沾染泪痕。
微微清风吹来,中山堂前后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猎猎翻飞的经幡,将生命滋养、延续、繁衍。
三
一座城市如果有古城墙,便有一份历史厚重。
一座城市如果有古阁楼,就有一种清雅文韵。
武冈,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特殊存在。2011年,武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当时全国唯一集侯国都城、藩王治所、帝王都城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武冈城墙是中国南方石头城墙的典范,作为全巨石结构的州县级古城墙,有着“武冈城墙甲天下”的美誉。古城墙今幸存城垣四段(内城两段、外城两段),总长1450米,墙体分墙基、墙垣、雉堞(垛子)三部分。墙基石深入地下0.5至2米不等。墙垣高6至6.6米不等,分四层砌筑,城墙和马面上还有女儿墙。现存济川门、清渠门、迎恩门、庆城门四座城门,各城门分两层,城墙基址、城门保存完好。
而济川门上的宣风楼,原名“宣风雪霁”,是武冈观赏雪景的胜地。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诗作《宣风雪霁》中说:“升旭欲移丹阙影,玉光未倒翠选迎”。
南宋第五位皇帝赵昀做皇子时,任邵州防御使,曾书“宣风雪霁”四个大字,置匾悬楼,即位后,他不仅将邵州提升为府,还取名宝庆,这成为“宝庆府”的由来。
历史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遂受封都梁侯国敬侯,武冈成为侯国的历史就此拉开帷幕。
时光悄然流转至明朝,1424 年,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到来,让武冈成为“王城”,开启了长达 223 年的王城历史。
从封建社会的沉沉黑幕,到新民主义革命初显曙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蓬勃向上,在岁月更迭变迁中,武冈沿袭了“县、侯国、军、路、府、州、王城、皇城、州、县、市”的行政区划调整。
现在,武冈老街区依旧生活着数万居民,老城区还留存有西直街、木货街、穿城河、太平门、和合街等5片历史文化街区,23条街巷,103处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
这些年,武冈举办了“‘梦回都梁’古城过大年”“乡村旅游桃花艺术节”“嗨游武冈 尝新武冈”“都洲武魂”世界格斗冠军赛武冈站等大型赛事和活动,围绕武冈机场航线抵达城市,将海南、重庆等地作为重点省外市场,旅游知名度越来越高。2024年,共接待游客618万人次,同比增长35%,文化旅游总收入108.18亿元,同比增长37.29%。
2024年武冈市委组织部拍摄一部党员教育电视片,邀请我去调研。几天时间里,我们与一位林业局的干部同生活同劳动,与他周围的同事、村民们沟通交流,他们没有“高大”的语言和“拨高”的行为,而是说道:“平时我们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这份真实朴实,让我感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似乎厌倦了200余年王城的繁华往事。回想这里人们生活的节奏、生活的气息,的确是如此低调内敛。也许人生最精彩的活法,就是调成静音模式,化繁为简,放下越多,心越自在。
傍晚,回头凝望城墙之上的宣风楼,如同面对一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火红晚霞中矗立着历经战火洗礼的城墙,饱经风雨沧桑的阁楼,人的想象和思绪马上就会拉入一种旷远、古朴、沉静的意境之中……
这座城的时光,显得如此独特、如此精彩。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