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一位外地游子的外乡寻觅湘菜美食之路

刘宾翰   大湘菜报·客户端   2025-04-25 17:35:49

文|刘宾翰

长沙香辣美味的佳肴,可谓是我这种老饕的灵魂救赎,繁忙工作的压力无处释放,只能在火辣鲜爽中寻求那种对生活调剂的刺激,特作藏头诗一首,赞颂长沙的美食:

长街深巷溢肴香,沙海思乡沁愁肠。

美馔珍馐舌尖诱,食膳入腑匠心藏。

香盈唇赤醉妙芳,辣爽燃情烈如狂。

绝品湘菜鲜透骨,味传千载誉远扬。

因工作需要,在外地一座滨海城市生活多年,我的味蕾却始终保持着对长沙爽辣滋味的忠诚渴求。每当本地菜那清淡鲜美的特质无法唤醒我的食欲时,我便开始了一场又一场在异乡寻找湘味的灵魂救赎之旅。本地的湘菜馆,成了我慰藉乡愁的驿站,那些鲜香辣爽的滋味,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让我犹如身临长沙街头,长沙城的美食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长沙美食的深情告白,也是一位游子在异乡寻找家乡味道的真实记录,更是一场关于食物如何连接人与故乡的深刻思考。

几年前初到外乡时,我对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东海之滨的海鲜盛宴、闻名远扬的各种小海鲜,这些当地特色美食本应让人垂涎三尺。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后,我的味蕾却开始了"抗议"——当地菜的清淡鲜美固然精致,却始终无法满足我那被长沙火辣滋味"宠坏"的舌头。每当餐桌上摆着鲜美的各种清蒸海鲜时,我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回长沙街头那红油翻滚、香气四溢的辣卤油炸的小吃店铺前。

当地菜讲究"鲜咸合一",注重食材本身的鲜味,烹饪手法以蒸、炖、烩为主,极少使用重油重辣的调味方式。这与湘菜"无辣不欢"的烹饪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湘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辣",而这种辣绝非单调的刺激,而是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味觉体验在长沙,几乎每道菜都离不开辣椒的身影——青椒、红椒、干辣椒、剁辣椒、泡辣椒,各式辣椒轮番上阵,构成了湘菜热情火辣的味觉世界。湘菜的第二个特点是"入味"无论是红烧猪脚的软糯鲜香,还是酱板鸭的醇厚浓郁,湘菜讲究的是让调味料充分渗透到食材的每一个细胞中。而当地菜就非常清淡,全是食物的本味,不能说清淡不好,这样更适合当地人的口味,清淡清蒸也更营养。例如海鲜,当地人吃的鲜味,在我口中觉得就是腥味,湘菜的海鲜却是香辣醇厚的做法,重辣和葱姜蒜将海鲜的腥味都掩盖了。所以当地菜难以满足一个长沙人对"辣"的深度渴望。 这种味觉上的不适应,让我在当地的饮食生活中时常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

每天早上为了早饭吃啥而发愁时,我的脑中会不由自主地渴望一碗以前在长沙生活作为每日早餐嗦的美味嫩滑的长沙米粉;每当工作压力大时,我的大脑会自动浮现出口味虾那红亮诱人的画面;每当夜深人静时,我的味蕾会清晰地回忆起我家附近米粉一条街上的光头烧烤的独特风味,竟然烧烤黄瓜片都如此美味,别的肉类烧烤更不用说了,每年回家晚上必点个几样烧烤下着酒慢慢享用。这种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食欲,成为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和情感依恋。

每次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或者去当地面馆,当那碗清澈见底的面汤或菜肴摆在我面前时,我竟然下意识地寻找起辣椒罐和酱油醋等调料来。同事惊讶的表情让我意识到,我的饮食偏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长沙重口味的烙印。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舌尖上的乡愁"——那是一种根植于味蕾记忆中的文化归属感,是任何他乡美食都难以替代的情感连接。

在外乡生活的日子里,我逐渐领悟到,对家乡美食的渴望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诉求。于是我到处寻觅那些散布在当地各处的湘菜馆,成了我治疗乡愁的"味觉诊所",一碗地道的湘菜,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理慰藉,缓解身在异乡的孤独与不适。

记得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夜,工作上的挫折加上连绵的阴雨,让我的情绪跌到了谷底。走在回住处的路上,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剁辣椒香气从街角的一家店内飘来。跟随气味,我发现了这家名为"湘间田舍"的餐馆。推门进去,点了一份剁椒鱼头,当那红亮的辣椒覆盖的鱼头端上桌时,我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第一口滑嫩的脑髓下肚,嫩滑的口感伴随着香辣鲜美从舌尖蔓延到全身,寒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内而外的温暖。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长沙的家中,听到了母亲的唠叨,闻到了父亲炒菜的香气。我最爱鱼头中嫩滑脑髓的口感,吃完鱼头再在鱼汤中加了一份面条,辣爽的鱼汤裹着面条嗦着下肚,这顿饭吃了很久,离开时,不仅身体暖和了,心情也明朗了许多。

记得还有一次,是我在外乡过的第一个国庆节。由于工作原因无法回家团圆,国庆长假独自一人走在欢庆的街道上,思乡之情格外浓烈。正当我漫无目的地闲逛时,发现一家名为"爱饭"的餐馆还亮着灯。推门进去,听口音发现里面有几桌也是在觥筹交错交谈甚欢的湖南人。我坐下点份小炒黄牛肉、一份糯米排骨、一份香蒜炒腊肉,当菜端上餐桌时,扑面的香气瞬间打开了我的味蕾,小米椒芹菜大蒜夹杂着牛肉香嫩又带着嚼劲的小炒黄牛肉、香糯可口肉香十足的糯米排骨、经典湘味的炒腊肉,我一个人风卷残云般的就把三碟佳肴给吃光了,老板是长沙老乡,听说我一个人在这边回不去,特意给我加了一碗他自己腌制的剁辣椒。那一晚,陌生人因为共同的口味成了临时家人,我们还喝了两杯,讲着长沙话也相谈甚,食物成了连接异乡游子的情感纽带,辣味成了我们共同的身份密码。

长期在异乡生活,我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味觉情绪调节法"进行灵魂的救赎。当工作压力大时,我会去点一份最辣的“辣得叫”的泡椒牛蛙,让辣味的刺激转移心理的压力;当感到孤独时,我会“兄弟龙虾”的香辣小龙虾香辣小龙虾鲜嫩的虾肉能唤起童年的记忆;当缺乏灵感时,一份小炒黄牛肉的辣味往往能激发出我的灵感。这些虽然在外乡但也是长沙特色美食,成了我应对外乡生活中各种挑战的秘密武器。

通过这段在当地寻找湘菜的经历,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乡愁"——那是一种通过味觉建立的与家乡的联系,是一种跨越地理距离的味蕾坚守,更是一种在异乡重构家乡味觉体验的情感羁绊。每一家当地的湘菜馆,都是这种乡愁的临时解药,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家乡味道,却足以让一个游子在千里之外,依然保持与故土的精神联系。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来源:大湘菜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