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静读书,日月沉浮安做人

    2025-04-28 17:06:08

文|潘明阳

人因为读书而聪慧,书因人惜而珍贵。书是写人的载体,人是写书的主体,书与人的关系,演绎了数千年,纠缠了万古事,人写书,书写人;人读书,书读人;人影响书,书影响人……

人活一辈子,不管是对浮世生活的追求,还是对精神圣界的向往,走一步,便留一路踪迹,望一眼,便成一卷往事。生活这本书,记录着生命的点滴,消磨着时光的琐碎,用心去翻阅,平凡的生活中,既有百花争俏的热烈,也有秋叶翩跹的静美,到最后,带着一份落叶归根的安稳,回到生养的那片土地,缓缓地合上书,默默地闭了眼。人应该感恩,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每一页都有墨香萦绕,每一章都有文字相伴,这是一种踏实、充实、务实的人生,而之所以能够享受这种惬意的人生,主要得益于书的四大效能。

书能润心。一本好书,细细读来,如春风化雨,似朝露醒神。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上的压抑,使得心灵的涓流逐渐干涸,心灵的朝花日趋枯萎,有时,听鸟鸟不语,闻花花不香,看云云不舒,灵气仿佛从此终止,生命似乎就此凋零。

但是,只要摊开书本,让文字的阳光播撒进来,让历史的陈味扑鼻而入,内心总是能如沐春风般清爽,合卷于怀,长思于心,字字如雨露,句句透清香,真可谓三更有梦书当枕,夜阑书香入梦来。这种润物无声的和柔,就如汩汩清泉流淌在心田,滋润至极。

书能静心。夜深人静的时候,挂一盏青灯,执一卷旧书,怀一颗孤心,临一扇老窗,用全身心的专注,去消融这个世界的喧嚣和浮夸,在文字的原始森林里驻足,化身一棵老树,静品一份寂静和安详,在历史的时间长河里漂流,化身一颗游草,独享一份沉默和沧桑。

其实,只有在黑夜,人才有勇气直视自己的躯体与灵魂,卸下白天的伪装,摘下强颜欢笑的面具,放下世俗名利的纷扰,把心放进浩瀚史海,把爱投入字里行间,把情装进陈年往事。所有黑色聚集的那一刻,世界已无我,我已忘世界,任凭历史的悠长呼吸划过夜空,听随岁月的冷幽轻叹惊扰众生。

书能养心。人有七情六欲杂念,书涵四书五经不等,人的身体如有疾患病痛,可以用药物治疗;人的精神如有偏漏缺损,则只能靠良书拯救。一本有营养的典籍,能养育数代人的精神,一本有深度的名著,能培育数千万的知音。人生中的每一种失意和情绪,总能找到相应的书籍解对,或沉淀愚念,或化解心结,或拨开迷雾,山重水复的能寻得柳暗花明,学海无涯的能找到苦作之舟,精忠报国的能看到丹心垂史。

宽广的书海里,善恶忠奸,真假好坏,无所不包,无所不有,那些久经风霜的真理,横纵交错的精华,总能让人废寝忘食,流连忘返,越看越饥,越饮越渴,永无饱日,内心的满足感,如品极上茗茶,如尝仙琼佳酿,咂摸一口,其味无穷,妙不可言。

书能强心。书籍是人追求进步的灯塔,也是人变得强大的基石。古人为得功名,十年寒窗苦读,白首不悔;兵家为求战功,彻夜挑灯通读,至胜方休。有书的地方,就有力量,以书为剑,能征四海,以书为图,能踏八荒,以书为信,能服天下。

古往今来,无论是文官武将,还是商贾悯农,从出生伊始,除摄食五谷杂粮外,必不可少的另一种食粮,便是书籍,肌体的健硕,可以靠食物维系,精神的挺拔,则必须以知识浇灌。内心贫乏了,就枕书一梦,给心灵一个出口;思想彷徨了,就挥笔一墨,给心灵一次栖息。人的一生,总会有些不念过去、不惧未来的岁月,只要人在路上,书在手中,任他世事变迁,心自岿然不动。

岁月流逝,四季匆匆。察首人生,不应有悔;翻阅生活,不带目的;求索相书,随缘而读。如逢阳春,就采一片阳光,收藏进日子的扉页;如临仲夏,就摘一片绿荫,遮挡住骄阳的炎热;如行深秋,就拾一片金叶,粘贴到生活的画板;如在寒冬,就采一片雪花,融润到干涸的心灵。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读书也好,做人也罢,最重要的是能思能悟、从静从容,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到了迟暮之年,能够无愧地对自己说一句:这辈子,我寻找过自己!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