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达人郭存勇

    2025-04-25 14:22:04

骆志平

雨花非遗馆位于长沙雨花区,场馆体量不小,两层2.4万平方米。永州新田人郭存勇承租创办。类似场馆,国内少有,一般人想不到,想到了也没人愿意干,这活儿带公益性,很难赚到钱。

然而,郭存勇两口子一头扎了进来,十一年了,越干越上瘾。这其间,亏了不少钱,赚回了不少面子,捧回了不少牌子。2019年,他被评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上了央视。

用他的话讲,传承非遗,总得有人出来挑个头,花点心思,做点实实在在的活,否则,怀揣技艺的非遗人,东奔西走,赚不到银子,填不饱肚子。久而久之,有些手艺会失传。

郭存勇木匠出身,也是木艺类的非遗传承人,一身好手艺,带徒弟,办木工厂,赚到了不少的银两。他跟我讲:“八十年代我就骑上了摩托车,那份洋气,可比现在开大奔还牛。我顺着话题说:“那批骑摩托的人,大多出了事,像你这样活得好好的,人精神,财喜不断,好福报呢!”

2006年起,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他和几个手艺人聊天时突发奇想,中国这么多非遗项目,为什么不搞个场馆,让天下非遗人齐聚一堂。经过多年准备,多方加持,他和妻子邓运姣带着几千万现金来到了长沙。

刘金铎

万事开头难,有了场子,如何聚拢手艺人,又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他三顾茅庐,将宝庆瓷刻传承人刘金铎,从珠海接到了雨花非遗馆。还有中华泥书堆字传承人刘上四,老人家年纪不轻了,本已放弃这门手艺,也不愿出远门,其反复劝说,从邵阳来到了长沙。鞋匠技艺传承人吴柏涛,原本在江西有个上千平米的工作室,被郭存勇两口子诚心所感,几番忐忑之后,落户雨花非遗馆。

说起郭总两口子,江永女书传承人李爱莲直竖大拇指:“太不容易了,这么多年下来,两口子亏了不少钱,有一年快过年了,资金转不过来,其妻子被迫廉价出让手中的房子,才度过了难关。”

可以想象,办好雨花非遗馆,多么不容易,郭总重情义,那年,他去央视做节目,特地带上了攸县剪纸人洪源。节目现场,董卿、撒贝宁给洪源出了一道题,让其抽取已备好的书法对联一副,过目后,蒙眼背剪。洪源有本事,居然剪出了原作的气韵,民间藏龙卧虎,真正的非遗代表人,个个好本事。

刘金铎的锤画更是一绝,其用一个锤子在玻璃或瓷片上敲敲打打,居然可以敲出比摄影还要逼真的人像来,这样的技艺,全国仅他一个人。其作品作为国礼,赠予了不少外国的朋友。

可惜,这活儿太难,有人来学过,但没一个学得会,找不到能够传承技艺的徒弟,是件烦心事。我看过刘金铎的现场展示,太牛了,称得上民间绝活中的“绝活”。

非遗属文化根子上的事,弄明白了,才看得到里面蕴藏的智慧和商机。郭存勇透过手艺中传递出来的力量,读懂了“非遗”的高贵,可见其内心的富足,早已摆脱世俗的喧嚣。

他说:“过去媒人做介绍,先要问问小伙子学过啥手艺,在乡下,一门手艺,就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如果手艺好,找个漂亮老婆就不难。”对于这一点,上了一点年岁的人,都会有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表达不一样,于是,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原生手艺和文化。有那么几年,非遗流失快,人心也显得有些急。

现代工艺品,流水线生产,成本低,好看又好用,砸掉了不少非遗人饭碗。这些年,人们有所感悟,慢工出细活,没有灵魂的产品,缺乏质感,传递不出原生手艺的温暖。

现在,养猪养鸡,也变成了流水线,各种饲料、添加剂催生催长,速成鸡、速成鸭充斥街市,养头猪不出三个月,就能长出一身的瘦肉,这样的畜禽,没见过阳光,也不知月亮、星星啥模样,哪还有原生性!乡下人家养的猪,吃农家潲水,起码得养上七至八个月,肥膘厚、肉质鲜红,煮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营养。

老祖宗讲究道法自然,万物皆有灵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界就是一个大家庭,织成了一个完整生态链。人们干活,依二十四节气,无数的乾坤之道,隐逸在时序更替中。

现代社会,文化穿越了时空,哪里具备聚集的生态,哪里就会呈现热闹的场景。郭存勇想让天下非遗,扎堆长沙。他说:“楚汉名城本身底蕴厚,若有非遗来助力,释放的文化动能,绝不止停留在面子上,时间久了,就能成为一种聚变的文化基因,转化到长沙的产品中。”

然而,非遗是个巨大能量场,再想拓展,郭存勇驾驭不了,得有个法子,让更多资源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下好长沙非遗这盘棋。

我问郭存勇,接触过资本么。他说,没有,也不太懂什么叫运营。郭总不缺情商和智商,干起活来很用心。不过,实力有限,在手艺人中,他算得上老板,但在大老板中,又只是一个有点小钱的手艺人。

有人讲,非遗属于过去,科技创造未来,这种物理分割的思维,脱离了人文范畴。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有魂有魄,才会拥有真正的内核。科技是把双刃剑,能带来一时成败。浩瀚星辰里,人类能走多远,离不开人文上的正觉和正念。

面对非遗,心存敬意,方有始终。切不可急着性子往前赶,要有培育参天大树的胸怀,不能以养豆苗的心态,等闲视之。老街老巷那么多,为什么不做点生态,做点引流,打造出几条百工街,百工坊。让非遗人找得着方向,揉得进时代。

在雨花非遗馆的榨油作坊前,郭存勇显得格外的开心,作坊里的原始榨油装备,出自他的手,只是在老手艺中,加入了一点机械的动能。他说:“传统榨油工艺,细碾慢榨,油质口感会更好。”

我走近过不少非遗人,他们身上的那份美,带着憨情和古拙,散发着生命源头的滋养。为什么中国制造这么牛,别以为全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力量,其本源在于生命基因中,流淌着与生俱来的手艺。

早些年,有钱人抢着购买LV,上万元一个,其实,不少都是国内加工的包包,要说有啥不一样,无非贴上了一个洋人的牌牌。现在,回过神了,只选对的,价格高低无所谓,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提升,不单看实力,还得看执念。

咱们的手工,从民俗中来,浸泡于山水之间,拥有天工造物的奇妙。大伙留意一下,绣娘的针法,珐琅彩的纹理,水墨丹青的笔触,唐人的榫卯,还有文字上的象形会意,哪样不是美得有哲理。

脑瓜子灵泛的人,随便拿出一块软质的棉羊皮,加上一点镶金嵌银的宫廷佩饰,那份典雅,颜值、气韵、高贵,立马脱颖而出。故宫文创卖的多火,文化的组合,揉捏有致,呈现的便是附加值。

雨花“非遗”馆聚集了三百多个非遗项目,上百个手艺人,怀旧的场景,怀旧的技艺,包装推介一下,玩到国外去,不就成了中国的LV么!

我去过三次雨花非遗馆,其中一次见到了郭存勇,我问他,这么大的一片场子,一年租金多少。他说,六百多万,运行十年了,去年基本持平。不过,来雨花非遗馆落户的手艺人,大多还是攒了钱。不然,怎么留得住人。

郭总两口子心中藏大爱,干了一件特有价值的事情。我跟他说:“非遗技艺乃中国文化的火种,各个门类都不缺,一旦真正点燃了,可以演绎出无数个咤叱二,到那时,天下非遗看中国,就不是一句唬人的神话。”

雨花“非遗”馆位置不错,但周边挤了点,有点甩不开手脚。不过,玩点小组合,做些消费小场景,足够了。我笑着跟他说:“先别贪大,想点法子,把场子腾挪得更加热闹点,才是当务之急。”

来雨花“学非遗、品非遗、玩非遗”,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在这里体验一下剪纸、编织、榨油、写女书。累了,到茶馆里坐一坐,顺便了解一下茶中事。生活很简单,走近非遗,你会发现,好口味,是煨出来的,好日子,慢慢悠悠,清清爽爽。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