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衡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5 13:31:15
首届湖南省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于4月14日—4月21日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举行。展演汇聚了20部精品剧目,浓缩了湖湘文化精髓,再现了忠孝诙谐的民间智慧;16台小戏以长沙、邵阳、衡阳等地的花鼓戏为代表,以“一戏一城”展现“十里不同音”的戏曲魅力。
湖南花鼓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门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用诙谐的方言唱词、灵动的身段步法,勾勒出了湖湘儿女的生活百态。
湖南花鼓戏的生命力,深植于湖湘大地的文化土壤,各地流派在方言、民俗与劳动号子的滋养下形成独特韵味。其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如《刘海砍樵》中樵夫与狐仙的浪漫传说,《打铜锣》里诙谐的乡村治理故事,都是以百姓的视角映照时代的变迁。
传统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更彰显着民间智慧。“矮子步”模拟山民负重前行,“扇子花”演绎四季更迭,“手帕功”传递细腻情感,这些根植于劳动场景的程式化动作,既是对生活的提炼,也承载着集体记忆。
然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正重塑着花鼓戏的生存环境。年轻一代对短视频、网络娱乐的热衷,使得传统戏曲观众群体严重老化。据统计,湖南基层的花鼓戏班社数量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近六成,许多珍贵曲谱与表演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艺术形式的滞后性也加剧了传承危机。部分剧团仍固守传统剧目,缺乏对当代题材的挖掘;演出场景局限于庙会、祠堂等传统空间,难以触达城市观众;人才断层现象突出,年轻演员既需要掌握高难度的传统技艺,又面临微薄收入与职业发展困境,导致传承链条脆弱不堪。
面对困境,湖南花鼓戏开启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内容创作上,剧团将目光投向当代生活:如《蔡坤山耕田》以脱贫攻坚为背景,展现新时代农民的奋斗历程;《山那边人家》则用花鼓戏演绎乡村振兴故事,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气息。这些剧目在保留声腔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戏剧的叙事结构,成功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传播方式的革新更为显著。短视频平台上,“花鼓戏rap”“戏腔改编流行曲”等创新形式收获百万点赞;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推出“云剧场”,通过直播让经典剧目走进千家万户;长沙的“花鼓戏主题文旅街区”将戏曲表演与沉浸式体验结合,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人才培养机制也在与时俱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花鼓戏定向培养班,引入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演员参与国际戏剧节、艺术研修,拓展视野。“老艺人+青年团队+高校学者”的三方协作模式,为传承注入新动能。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共荣。它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原封不动的保存,而在于不断吸收时代养分,实现创造性转化。当年轻演员用抖音直播传授“扇子功”技巧,当新编花鼓戏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湖南花鼓戏的探索之路仍在继续。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放之姿拥抱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让三湘大地的鼓点,永远奏响民族文化自信的强音。
责编:曾衡林
一审:曾衡林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