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08:49:42
《查理叔叔》 黑白插图。李晓林 作
贺事实
一日,独自走进李自健美术馆看馆藏作品展。转过一个拐角,忽见墙上挂着一组黑白插画,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画作中,格外夺目。尺幅不大,寥寥几笔,画中人物和故事,令人联想。定睛细看,原来这是央美教授李晓林为《读者》杂志绘制的一组插图。
这组插画作品,以极简的黑白语言展现故事情节。画中,背景常常是绝对留白,或平涂几笔带出人物的环境,契合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理念。人物轮廓线清晰,有版画的粗粝感,造型姿态夸张,戏剧性强。《查理叔叔》中,一扇半开的门,门外是个工整而略显拘谨的中年男子,门内是一个托腮看向画面之外的男孩。粗粝的线条与深沉的黑色块面,让两位人物共处一个画面,却似乎被某种无形的隔阂分开。《同样的世界》没有过多细腻描绘,两位带着岁月痕迹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扎根于现实人物形象,又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表现。
在这些插画前,我伫立了许久,恍惚间,回到了油墨与青春交织的中学年代。那时,《读者》是老师特许的课外读物,一本最新的《读者》是班里的硬通货,时常在全班排队传阅,直到边角卷起、封面破损。大家贪婪地从《读者》中阅读世界和人生。那些温暖的文字与励志的故事,不仅慰藉了年少的心,更化作笔下的作文素材。书里的插图,简单的线条,赋予文字温度,让想象有了具体的形状。虽然记不清当年的书页间是否看到过李晓林的作品,但那种被插图牵引着进入文字世界的悸动,仍清晰如昨。
也是通过展览才得知,李晓林教授与《读者》二十余年的缘分。1997年,还是央美研究生的他,因课堂习作被编辑相中,从此开启了这段漫长的创作之旅。李晓林曾说,黑白插图看似简洁,实则难以把握。插图创作需 “文图对应”,要能读懂文章,精准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关乎主旨内涵的语句,依此构思画面。他的作品摒弃装饰性。他坚信,优秀的插图会永远闪耀着人类艺术智慧的光芒,留存着人性的温情,与优秀文学作品相互辉映。
当年在《读者》上读过的故事,大多已记不清。《读者》仍在继续更新,李晓林还在为读者创作。我们有了更多样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文字和纸张倒显得怀旧,但在生活和工作的忙碌间,总还是很怀念,当年课桌上那本杂志带来的纯粹快乐,那是被油墨香晕染的、不可复刻的美好。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黄煌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