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08:44:52
《窗 系列之二》纸本水彩。张小纲 作盛伯骥
前几日,从深圳美术馆来了一大帮美术名家,在湖南美术馆轰轰烈烈举办了一场大展,即“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术展”。这位如今在深圳发展的著名水彩画艺术家张小纲,也是长沙人张小纲。
开幕式的那天,我也受邀参加,原因很简单,张小纲是我的小学同学。在湖南幼师附小,张小纲高我一级,这也不妨碍我俩至今还记得当年画画成瘾的杨福音老师和专画主席像的陈植根老师。后来我们1967届和1968届小学毕业生,合为一届,进入了中学。因为就近入学的原则,张小纲上了长沙市十三中学,我就读长沙市二十五中学(由长沙师范改为普通中学,后又改回长沙师范)。我们两所学校仅隔一条不宽的马路,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每天中午放学时,从对面十三中走出一队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的帅哥。这支放学路队成为了当时全市中学生中的楷模,其中就有张小纲。今天看来,自律与进取是青春的烙印,朝气和求上更是人生的铺垫,据说这支路队中不少同学都成为社会俊才。
我们高中毕业时,正逢湖南省轻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班招生,全市许多同学报考,张小纲理所当然榜上有名,我名落孙山。后来张小纲又考上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任教研室主任。此时,张小纲已成为全国水彩画派的一位青年帅才,其不少作品被“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中国艺术大展”相中,一时成为全国水彩画界风云人物。
记得20世纪80年代,湖南一批中青年画家组建了一个“枫林画会”,我为他们拍摄了一部名为《探索·求新——枫林青年画家们的话》的专题片,其中张小纲的作品《那蓝天的一朵白云》让我记忆深刻。这部专题片的拍摄不但使我对水彩画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对长沙的水彩画家们有了一次深入的接触。前不久,画家陈新告诉我,他至今还保存着这部专题片,四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话回今日,在盛大的“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术展”上,张小纲欣慰地告诉大家,自1998年南下深圳后,梦牵湖湘,回报家乡,是他的期望,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此次展出的数百幅作品,成为了湖南美术馆珍贵馆藏。
借参会之机,我认真地浏览了张小纲的精作,由此也对画家的境界和表达,有了更广阔的了解。作为水彩画而言,它虽然兴盛于西方,但与中国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特别以这种水性颜料为基础的绘画方式,能从中国水墨画中找到相同的理念。如张小纲于2019年的作品《秋赋》,虽然充满西方水彩的情绪,但在色彩和线条上,仍有中国画派的风韵,使作品整体意境有着艺术融合的舒适与满足。
再观张小纲的作品,更有一批写意作品使受众耳目一新。如水彩画《积翠国之二》,色彩中有雷鸣的节奏,笔墨中有高天的神韵,潇潇洒洒,风风火火,似鸟非鸟,似龙非龙,远看是七彩风暴,近看是积翠园中。
我一直以为,绘画者拟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用心画画,是艺术家;其二是用手画画,可为匠人。张小纲无疑是前者,他不但用心用智创造画作,而且以仁以德筑建心境。众所周知,张小纲出生于名门之家,但他待人诚恳、为人谦和,这是有目共睹。几十年来,张小纲一直在美术教育领域耕耘,无论在长沙还是深圳,学子们总是视为恩师,同行视为兄弟。就以此次大展为例,观展者如此踊跃,不但展现了张小纲的才气,更是展现了张小纲的人气。
今天的张小纲,意气风发,无论画里画外,仍有不尽活力。正如著名水彩大家黄铁山老先生所言,张小纲刚满七十,在美术界里仍是年轻人,只要敬畏艺术,只要牢记使命,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仍会有更多作品惊世。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黄煌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