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明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4-23 23:39:46
情绪价值是近年的网络热词,指情绪带给我们的正向感受与能量,让人感到开心、舒服的能力,被认为是当代人最稀缺的价值。而读书,是获取情绪价值的最佳方式。
立志是人生的第一要务,立志有为从读书开始。人生难免会有迷茫时候,不知前路何去何从。当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不妨多读有智慧的经典之作,往往能在混沌中厘清思路,豁然开朗。
在湖南一师求学时,青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曾迷茫过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志向,痛感“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后来,他走南闯北,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认识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提及这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也因此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选择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今后一生中都矢志不渝、执着追求。
陶行知认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志的过程既要读书,又要实践,才能理论结合实际,找到人生方向。《三字经》中就讲到“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年轻时不爱读书,无所事事。也正是生活中的困顿,到了27岁时苏洵才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最终发奋图强,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书能让人找到方向,走出困境,不在乎年龄、财富等外在条件,什么时候都不晚。
著名作家赫尔岑曾说:“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情绪低落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人生难免起起落落,而书籍的陪伴最恒久也最温情。
近年来,大家习惯通过手机等方式进行阅读,高效的碎片化阅读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我们的大脑正在习惯用“刷”的方式获取知识,逐渐失去了“读”书籍文字的耐心,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忽视了其他有价值的信息。有的网友说,越“刷”越上头,好像掉入“算法”的“信息茧房”,甚至还会感到浮躁和焦虑。
相对被动的碎片化阅读,读书是主动的深度阅读,价值并未褪色。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读书是一种深度阅读的享受,一种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是有温度的灵魂陪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世界。当品读一本好书时,可以感受到那种温暖全身的感觉,驱散孤独和寂寞。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如果生活中感到孤独,甚至灵魂无处安放,请翻开书籍吧,让心灵沐浴在书的慰藉中。
喜怒哀乐是人生的一部分,痛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而读书,是疗愈痛苦的良药。余华说:“读书能减少抑郁症,让内心变得健康。”一本好书就像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从而更包容别人的看法,更理解别人的生活,让自己放下执念、豁然开朗。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采访中表示被抑郁症折磨了五年,经常整夜难以入眠。直到他发现了“心灵良药”——读书。特别是读到曾国藩那句“花未全开、月未圆”时,突然被点醒,走出了情绪低谷。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曾国藩“求阙”的智慧,意思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不必费尽心机追求完美。人生中的完美是相对的,不完美是绝对的。在读书中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更容易接受不完美,从而缓解焦虑。
读书带来的情绪价值,不止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心灵的滋养。书像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可以逃离痛苦和不幸。无论面临何种困境,读书都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好办法。在纷繁斑斓的世界中,愿我们都能通过读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力量。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