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当班主任的哨声响起

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5-04-23 11:21:18

刊载于科教新报2025年第17期16版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曾玺凡 通讯员 向蓉

每天早上7点,保靖县芙蓉学校八年级班主任张鹏都会准时出现在学生的晨跑队伍里,并用专业眼光扫视着每个学生,这位体育老师出身的班主任,总能精准捕捉孩子们的身心状态细节。而这样的双重身份相辅相成,张鹏已坚守十年。

体育老师当班主任?这个曾经引发质疑的教育尝试,如今正在省内乃至全国多地学校结出硕果,一批批体育教师用专业优势重塑班级管理:他们将赛场规则转化为班级公约,用运动精神激发学习动力,让“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落地。

哨声初响:刻板印象下的突围战

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首先要跨越的便是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2023年秋季开学季,古丈县红石林镇九年制学校的体育教师李钦第一次以班主任身份走进教室时,迎接他的是一双双充满疑虑的眼睛。家长们也在私下议论:“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会不会整天带学生玩?”这种质疑并非孤例,在武冈市实验中学,喻小波十年前接手班主任时,老教师曾直言:“体育老师带班,升学率怎么保证?”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班主任就应该由文化课老师来担任,所以有家长质疑也可以理解。”回忆起初任班主任时的困境,衡山县新桥镇贯底中学体育教师谢佳丽说道。在学校,她面对的是双重立场:80%的留守儿童需要情感联结,家长群体则普遍存在“主科优先”的固化思维。

谢佳丽组织开学第一课

家长的担忧是多方面的。保靖县芙蓉学校校长朱斌坦言,部分家长认为“主科老师更适合当班主任”,担心体育老师忽视学业管理;古丈县红石林镇九年制学校校长张翔铭也发现,农村家长尤其担忧体育老师“不够专业”;而武冈市实验中学校长姚祝云则注意到,有些家长受“主科优先”观念影响,认为副科老师权威性不足。

即便在体育氛围较好的芷江民族职业中专学校,体育教师杨世宣也常需应对家长的“灵魂拷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取得了进步,家长的质疑也就慢慢打消了,还得以实际的成绩作为信任支撑。”

学生们的试探同样直接。张鹏的班级曾有学生故意问:“老师,您平时不教数学,那我们作业没写完,您是不是看不懂呀?”这些质疑和试探,折射出社会对“班主任=主科老师”的思维定式,也成为体育班主任们必须用行动来回答的考题。

破局之道:运动逻辑的教育迁移

“犯规就要吹哨,这是体育的公平;违反班规就要承担,这是成长的代价。”江永县思源实验学校体育教师何建英在黑板上画出足球场平面图,将迟到、缺勤转化为“犯规”和“越位”。这种运动规则的课堂移植,让班级月均违纪次数锐减。当教育注入体育基因,一套独特的育人哲学正在形成。

何建英参加气排球赛

喻小波在班会课上

喻小波把运动场上的“令行禁止”转化为班级治理铁律。在他担任武冈市实验中学(1916)班班主任时,独创“三秒静默法”:上课铃响后若未全员就位,全班需像篮球暂停时般静立三秒。这种带有仪式感的规则,使班级从“纪律黑榜”逆袭为“最美自习班级”。

杨世宣在芷江民族职业中专推行“位置轮换制”,让学生像篮球队员般轮换班干部角色。曾抗拒值日的学生在体验“卫生委员”岗位后,主动设计出更高效的清洁流程。株洲市芦淞区高家坳小学体育教师袁中艳则将数学“平均数”概念融入跳绳训练,要求全班共同达标,这种团队目标管理使班级在市级比赛中包揽双冠。

“带情绪低落的学生跑圈,在运动后放松时谈心。”张鹏的“体育式共情”解开多个学生心结;谢佳丽则探索“体育选项走班制”,通过设置特色体育活动课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李钦更是化身“教练型班主任”,为沉迷手机的学生定制游泳训练计划,最终助其斩获州运会奖牌并跻身班级前十。

面对“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执行难题,体育班主任展现出天然优势。娄底振翩学校体育老师贺婷将武术操分解为每日训练模块,使班级学生的体质逐渐提升;李钦基于农村校园广阔的场地优势,开发出农耕体验、定向越野等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课间十五分钟利用方面,何建英的“减压小游戏”、袁中艳的“跳绳挑战赛”,既保障安全又提升效率。

袁中艳上体育课

生态重构:制度创新下的育人变革

“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既是‘体育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健康校园的建构者’”。朱斌告诉记者,体育老师其专业能力与管理权限的结合,能系统性解决“课间虚设”“体育课缩水”等顽疾,真正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育人目标。

在这场教育生态重构中,制度创新与专业赋能正在释放叠加效应。

“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有效举措。”姚祝云表示。该校建立起科学的体育班主任选拔培养机制,急救技能培训对标《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家校协同能力培养响应《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要求。

古丈县红石林镇九年制学校创新家校共育模式,通过家长会专题展示体育教师班级管理成果,并构建“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三维联动沟通机制,实现学生成长动态的即时反馈与协同共育。张翔铭介绍:“实施该模式后,学生不仅保持稳定的学业成绩,更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家长满意度持续提升。”

数据见证变革——

杨世宣担任班主任期间,全班37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田径400米跑取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证书,一名学生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

杨世宣带队参加篮球赛

张鹏所带的班级实现“体能赋能”到“认知提升”的正向循环,他接手班级一年后,学业成绩及格率从85%提高到96%;班级月均病假天数从12天降至3天,流感季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

喻小波的班级文化成绩从全校倒数第一名,赶到了第四名,全班有14人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其中唐明军、杨凯焱通过田径特长被特招考上高中,张杨通过音乐特长考上武冈二中,肖丽菲通过足球特长考上武冈二中。

在这场教育实验中,哨声已经响起,而终点,是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当跳动的脉搏与成长的节拍同频共振,教育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责编:曾玺凡

一审:曾玺凡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