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卢尘忆:于无法言说的世界里,听见真爱——评《不说话的爱》的现实主义表达与人性之光

  湖南文联   2025-04-23 10:10:15

图片

于无法言说的世界里,听见真爱——评《不说话的爱》的现实主义表达与人性之光

文|卢尘忆

《不说话的爱》围绕聋人小马(张艺兴 饰)和女儿木木(李珞桉 饰)的生活展开。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妈妈选择抛夫弃女,木木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承担着与外界沟通以及帮爸爸接活赚钱的重任。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木木渐渐长大,她不得不面对融入听人世界的现实,两人曾经形影不离的生活即将被打破。就在这生活发生微妙变化的时刻,一个专门利用聋人犯罪的团伙将目光盯上了小马。爱女心切的小马,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被骗入了犯罪的深渊……

无声胜有声,爱与温情的深刻呈现

剧情不复杂却扣人心弦,儿子说他的心一直被吊着,跟着紧张。这部电影聚焦于聋哑人群体,通过展现这个特殊家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让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令人惊喜的是,影片并没有为了制造冲突而刻意去强化矛盾点,所有的矛盾都显得极为自然,逻辑也十分通顺。剧情方面紧凑而不拖沓,每一个情节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让人始终沉浸在故事之中,不断期待着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故事情节的因果和发展更是贴近现实生活,感觉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一般。

图片

在观影之前,我还曾担心这部电影会打着弱势群体的旗号,故意来忽悠流量、博观众眼球。看完之后才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电影中的父爱无声却胜有声,它没有那种刻意煽情的痕迹,而是通过细腻的情节和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那份深沉而又真挚的爱与温情。这种情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治愈,甚至落泪。

无声世界的真实切片:当“表演”褪去光环

《不说话的爱》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源于它对听障群体生存状态的极致还原。导演沙漠用三年时间深入调研听障社群,将3000万中国听障家庭的困境浓缩为小马与木木这对父女的微观叙事。张艺兴的表演堪称脱胎换骨:他佝偻的体态、黝黑的皮肤、习惯性前倾的行走姿势,以及听到声响时下意识的眼球转动,让角色从生理特征到心理状态都无限逼近真实听障者。这种“去明星化”的沉浸式演绎,甚至让观众忘记演员的存在——法庭上,他颤抖着用手语比出“我犯罪了”时,喉结的颤动与眼尾的细纹都在诉说一个底层父亲的绝望。

图片

更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对真实听障演员的启用。近30位聋人演员的参与,让影片呈现出纪录片般的质感:街头手语教师自然流畅的交流、咖啡师无声的微笑、法庭上集体落泪的瞬间,这些非职业演员的“去表演化”状态,构成了对社会偏见最有力的控诉。当镜头扫过他们被误解时茫然的眼神、被排斥时蜷缩的背影,观众感受到的不只是戏剧张力,也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群体的生存呐喊。

爱的双重困境:亲情羁绊与社会规训

影片通过父女关系的双向救赎,揭示了残障家庭在社会夹缝中的生存悖论。小马为争夺抚养权卷入骗保案,木木为保护父亲拒绝开口说话——这种“以痛写爱”的叙事,撕开了制度性歧视的疮疤。法院要求聋人父亲提供资产证明的荒诞设定,映射现实中残障人士在监护权、就业、教育等领域遭遇的系统性排斥。而木木在学校被误诊为“心理障碍”的片段,则直指社会对差异的恐惧:我们习惯于用“健全”的标准丈量所有人,却从未真正理解沉默背后的情感宇宙。

图片

导演沙漠用大量生活细节构建了听障家庭的真实图景:酒店经理对小马手语的不耐烦、木木用稚嫩的手语安慰父亲“没有我,你听不见”,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实则是残障群体生存困境的缩影。当诈骗团伙利用听障者沟通障碍实施犯罪时,影片完成了从个体苦难到社会议题的升华——它质问的既是法律漏洞,又是整个社会对“不同”的容忍度。

视听革命:在沉默中重构语言体系

《不说话的爱》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为现实主义题材提供了全新范式。全片70%的对话依赖手语,背景音乐被刻意弱化,仅保留雨声、金属撞击等自然音效。这种“去语言化”策略迫使观众从听觉依赖转向视觉共情:特写镜头中手指的颤动、眼神的交汇,让手语不再是替代性沟通工具,而升华为一种超越言语的情感诗学。撞车戏中高速镜头与刺耳刹车声的外化处理,与父女相处时流淌的手语特写形成强烈对比,将“无声之爱”具象为视觉暴烈与温柔的双重奏。

图片

色彩与光影的设计同样充满隐喻。木木的明黄色外套与小马的灰暗毛衣构成希望与困境的对抗;法庭场景冷峻的蓝调与家庭戏的暖黄光晕,暗示制度冷漠与人情温度的对立。最惊艳的是片尾曲《你没说的话》的设计:毛不易的演唱刻意保留气声与停顿,让“沉默的歌词”与手语画面共振,完成对主题的终极呼应。

让沉默成为时代的回声

当片尾字幕滚动真实听障人士的生活影像时,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成为对影片社会价值的最佳注解。或许,我们习惯了用声音丈量世界,却忘了真正的沟通始于心灵的震颤。

图片

“哭崩的不是剧情,而是生活中被忽视的共鸣。”在科技狂飙的今天,《不说话的爱》提醒我们:当AI翻译器能即时转译手语时,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放下“健全者”的傲慢,走进那个无需言语的情感宇宙。正如木木最终开口并非为了迎合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听见”父亲的爱——有些真相,本就无需听见,因为心早已共鸣如雷。

残疾从来不是缺陷,是上帝赐予的最美的礼物。当影片结束亮灯时,儿子提醒我,后排有几位聋人观众激动地打着手语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部电影的意义变得更加具象化了。《不说话的爱》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座连接不同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聋哑人群体,传递出爱与温暖的正能量。这不是一部关于残障者的电影,而是一封写给所有“失语者”的情书。当银幕暗下,愿我们都能在喧嚣世界中,听见那些未被言说的爱。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