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废料”到“绿色黄金”,秸秆综合治理如何破局?

邓水平   中国环境报   2025-04-23 09:49:47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秸秆的低效处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难题。笔者建议,要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治理升级,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从被动管控向主动治理转变。

以产业化路径激活资源价值。

一是技术创新,突破资源化利用瓶颈。秸秆利用难的核心在于收集成本高、转化技术弱。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生物质发电等产业,提升秸秆利用价值。

二是模式创新,构建三级产业链体系。在初级利用层面,积极推广秸秆低茬收割、粉碎还田、深翻覆盖还田沃土技术模式,实现降低利用成本、增强土壤肥力的“双赢”。在中级利用层面,培育秸秆板材、生物质燃料等产业,实现秸秆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在高级利用层面,拓展秸秆制氢、纤维素乙醇等新兴产业能源化利用。

三是市场赋能,打造区域性交易平台。构建省级秸秆资源交易中心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秸秆来源、质量、去向全流程追溯,形成“农户—收储商—企业”高效对接网络。

以精细化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是空间重构,建立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县统筹、乡镇(街道)负责、村(社区)落实、组(队)巡查”原则,将全域划分为秸秆禁限烧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和3—5名志愿巡查员。开发“智慧禁限烧APP”,网格员实时上传巡查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热力图辅助决策。

二是责任量化,做到考核指标动态管理。建立“5+3”考核指标体系:“禁烧管控”“收储运体系”“产业化水平”“农民满意度”“碳减排量”5项核心指标,叠加“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3项加分项。对乡镇主要领导进行考核,形成约束机制。

以创新举措调动农民积极性。

合理分配秸秆利用收入,让农民真正见效益。完善“秸秆资源化收益共享机制”,规定企业每利用1吨秸秆需向农户支付适当补贴,同时政府按利用量给予企业货币奖励。

重塑文化,让制度约束成为一种自觉习惯,如将秸秆禁限烧写入村规民约。设立“生态积分”制度,村民凭积分兑换农资,构建起“自治+德治+法治”融合治理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责编:李典蔓

一审:李典蔓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中国环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