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3 09:46:4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朱建文
在张家界的崇山峻岭间,慈利县三合镇如一颗翡翠镶嵌在北纬30°黄金产茶带上。这片浸润着千年茶马古道遗韵的土地,凭借富硒土壤与云雾气候的天然馈赠,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系。从唐太宗钦定的"云雾王""笔峰春"贡茶,到今日"硒有慈利"品牌下的茶旅融合新图景,三合镇正以茶为媒,演绎着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的共生传奇。
地理禀赋与历史积淀:茶文化的根基
三合镇地处武陵山脉余脉,平均海拔450米,年平均气温18℃,土壤硒含量达0.48mg/kg,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种"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条件,与陆羽《茶经》中"上者生烂石"的记载高度契合,成就了茶叶香高味醇、耐泡回甘的独特品质。境内现存的千年古茶树群与茶马古道遗迹,印证着这里自唐代以来的种茶历史。据《直隶澧州志林》记载,唐太宗品尝三合茶叶后赞其"云雾仙品",并钦定为贡茶,开启了这段跨越千年的茶香传奇。
传统制茶技艺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升华。甑蒸茶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完整保留了唐代蒸青工艺的精髓:采摘清明前一芽二叶,经八道工序制成,茶汤呈现独特的"绿豆汤色",香气清幽如兰。这种古老技艺与现代蒸汽制茶设备的结合,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茶叶的原汁原味,使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产业升级与品牌塑造:茶文化的破局
面对现代市场竞争,三合镇通过"科技赋能+品牌突围"实现产业转型。全镇现有茶叶经营主体5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8家,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茗园茶业引进智能生产线,实现从萎凋到烘焙的全流程自动化,其白洋湾红茶连续两届斩获省茶博会金奖;金慈银澧茶业开发出杜仲雄花茶、富硒白茶等创新产品,其中"情有杜仲·雄花茶"获"茶祖神农杯"金奖,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
品牌建设方面,"硒有慈利"县域公用品牌成为核心引擎。通过统一包装标识、质量标准和市场推广,三合镇茶叶从分散经营走向集群发展。在第十四届湖南茶博会上,"慈利五彩茶"系列产品惊艳亮相,涵盖绿茶、红茶、杜仲茶等五大茶系,成为湖南茶业新名片。
茶旅融合与文化创新:茶文化的蝶变
依托张家界世界旅游胜地的辐射效应,三合镇开创"茶文化+全域旅游"新模式。牧羊冲村以茶马古道、古茶树群为核心,打造"采茶体验-古法制作-茶艺品鉴"全链条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茶旅融合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推动文化传承,游客参与甑蒸茶制作、骡马号子演唱等体验项目,使古老技艺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可触摸的文化"。
文化创新为茶产业注入新活力。三合镇深度挖掘茶马古道文化,开发出茶主题民宿、茶文化研学基地等新业态。洪家大院、范家大院等百年吊脚楼群,变身茶器博物馆与茶艺表演场所;茶农自编自演的《骡马调》《傩愿戏》等民俗节目,成为茶旅融合的特色IP。这种"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模式,使三合镇获评"湖南十大最美茶叶村""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挑战与未来:茶文化的再出发
尽管成绩斐然,三合镇茶文化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虽有"硒有慈利"“背书”,但与安化黑茶、君山银针等省内知名品牌相比,市场认知度仍有差距;二是产业链条需进一步延伸,目前仍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茶叶深加工、茶衍生品开发尚处起步阶段;三是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甑蒸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55岁,年轻从业者不足10%。
面向未来,三合镇正以"三个千年"计划擘画发展蓝图:依托千年贡茶历史、千年茶马古道、千年古茶树群,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区"。具体路径包括:建设智慧茶园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开发茶面膜、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实施"茶艺人培养工程",通过"非遗工坊+职业培训"模式培育新一代传承人。到2025年,全镇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目标将达6.5亿元,茶旅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真正实现"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图景。
从唐时贡茶到今日富民产业,三合镇的茶香穿越千年时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当游客漫步茶马古道,看云雾缭绕的茶园与黛色山峦相映成趣,品一杯甑蒸茶的清冽回甘,触摸的不仅是一片树叶的芬芳,更是一个古老茶乡的文化根脉与时代心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写下生动注脚。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