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11:50:4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璇 通讯员 谢伟
4月21日一早,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乡,机械的轰鸣声打破田间的宁静,插秧机在泥泞中划出笔直的绿线,无人机掠过上空匀速施肥,旋耕机一路带着泥土的芬芳。
80后谢虎以生态智慧深耕土地,90后湛宇佳用跨界视野嫁接科技,00后姜悦以代码重写农耕逻辑……在屈原广袤的田野上,有一群年轻的种田人以农机为笔、土地为纸,画出一幅“守根”与“破界”并行的现代农业长卷。
扎根与共生——
80后种田人谢虎的土地哲学
谢虎的故事始于5年前的一场抉择。疫情冲击下,他关闭了汨罗市区的餐饮店,回到凤凰乡东干村。养虾失败的经历让他明白:农业不能只靠跟风!
转行种植水稻后,他加入红纬合作社,将种植面积扩至400亩,并为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托管服务。
合作社大院里,插秧机、抛秧机、无人机列队待命,但谢虎更在意种田人的想法。农忙时,他请老把式教年轻人辨土质、看墒情;闲时组织村民围坐,讲述父辈肩挑背扛修水渠的故事。
“丢掉老农具,用上新机器,但有些东西不能丢。”他蹲在田埂旁,指尖捻开湿土细嗅,“地和人一样,得懂它的脾气。”
谢虎的农业哲学充满生态智慧。他与牛场合作,将沼液引入田间替代化肥,稻秆因此更壮实,田里蚯蚓翻涌。“粪水变废为宝,地力足了,稻根扎得深。”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是把村子变成城市,而是“让土地活成人想要的模样”。
合作社的稻田成了村里的“议事厅”,谁家生虫、谁想试新品种,都愿找谢虎商量。
晚风吹过稻浪,沙沙声如土地低语,谢虎说,他会一直坚守乡村种田,这里有他的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返乡再逐梦——
90后种田人湛宇佳的乡土智慧
90后的湛宇佳曾是岳阳市中石化的一名职工,却在父亲——种粮大户湛拥军的影响下,选择辞职返乡。从石化装置到万亩良田,他的回归绝非简单的“子承父业”。
“科技不该只是城市的专利。”他站在智慧大棚前,看着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编织绿色经纬,育秧大棚的传感器低语着农作物的需求。
湛宇佳流转150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成为“全能农机手”。他熟练操作育秧机、收割机,更用无人机实现“一人一天打完500亩农肥”的高效。
农场全程机械化率接近100%,人工成本降低80%。但湛宇佳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紧盯新一代大型有序抛秧机。他告诉记者:“传统插秧机一天作业四五十亩,新技术能提升近3倍效率!”
与省农科院专家的交流,让湛宇佳坚定“农机农技融合”的路径。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病虫害防治方案和机械参数,计划拓展社会化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托管。
“农业也能‘酷’起来。”在湛宇佳身上,城市与乡村的视野交汇,科技与传统的智慧共生,他正用沾满泥土的双手,重写“锄禾日当午”的现代农耕故事。
科技平山海——
00后种田人姜悦的农业憧憬
凌晨4点多,00后的姜悦灌下一大口浓茶,跨上旋耕机。他身后的三百亩稻田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而他的“钢铁方阵”——三台插秧机、一架无人机、一台旋耕机,正以精准的节奏推进耕作。
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在田间连续作业8小时,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土,眼中却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现代农业不该是滤镜里的田园牧歌,而是代码与机械的协奏曲。”
姜悦的焦虑与野心并存。他计算着雇人驾驶农机的高昂成本,担忧村里种田人的老龄化:“等师傅们干不动了,这些铁家伙该交给谁?
暴雨突袭时的抢收、机器卡壳时的等待,让姜悦清醒认识到农田科技前景依然广阔。但这位“持证农机手”依然坚信,未来的农业会是“三个不见”:不见人扶方向盘、不见弯腰插秧、不见凭经验施肥。
他想象着无人农机如雁阵掠过田野,传感器实时监测农情,5G基站将数据直传云端。“到那时,我们就是农业指挥中心的‘程序员’。”
在姜悦身上,既传承“汗滴禾下土”的勤勉,又涌动着“科技平山海”的锐气。
机械解放双手,却让种田人的心更深地扎入泥土。姜悦的无人机掠过云端,湛宇佳的智慧大棚低语数据,谢虎的合作社回荡村民笑声……你瞧,水稻种植的春天,正藏在每一粒唤醒沉睡地力的种子里。
责编:张璇
一审:张璇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