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4-22 18:30:21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谭敏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有一位被留学生们亲切称为“中国文化向导”的老师——国际中文教师何静。她以汉语为媒、以文化为桥、以体验为径,带领留学生沉浸式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用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实践课,促文化交流互鉴,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深刻内涵。5年来,何静以其独特的文化教育方式,让来自12个国家的80余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解锁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
红色足迹寻访:筑梦青春力量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前,留学生们用不太标准的中文朗诵《沁园春·长沙》。这是何静设计的“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她特意选择在五四青年节这天开展,让不同国家的青年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何静采用“对比教学法”,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留学生们的异国求学路并置,引导学生思考理想追求。在湖南第一师范,她对比古今教育方式的变迁。在研讨环节,何静让学生们结合各自国家的历史,讨论“青年担当”的当代意义。哈萨克斯坦学生林惠珠说:“何老师让我们明白,毛泽东诗词中的豪情,与我们的青春梦想是相通的。”活动结束时,留学生们自发在湘江边放飞写有理想的气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博物馆研学:在历史长河中读懂中国
“何老师,这个铜器为什么刻着龙纹?”“这些农具看起来简单,真的能种出粮食吗?”在株洲博物馆展厅,留学生们的疑问纷至沓来。何静将博物馆变成“第二课堂”,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在农耕展区,她以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耒耜为引子,讲解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当看到汉代水田模型时,俄罗斯学生玛丽恍然大悟:“原来'民以食为天'是这样来的!”何静顺势解说:“正是这种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人勤劳节俭、敬畏自然的品质。” 在民俗展区,一套清代婚嫁用品引起热议。何静从“三书六礼”讲到家庭伦理:“中国人把婚姻看作'合二姓之好',这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她还让学生们对比中西式婚礼的异同,引导他们思考文化差异背后的价值观念。
民俗节庆体验:烟火气中传温情
元宵节,何静带着留学生来到株洲神农庙会。在糖画摊位前,她解析民间艺人的“以勺为笔、以糖为墨”:“这看似简单的技艺,需要掌握糖的温度、运腕的力度,就像做人做事都要讲究'火候'。”看到阳光下晶莹剔透的生肖糖画,刚果学生高丹连连拍照:“我要把这份甜蜜带回国内!”最热闹的是汉服体验环节,何静提前准备了不同朝代的服饰,讲解“交领右衽”蕴含的礼仪文化。留学生们穿着汉服向市民拜年,用刚学会的吉祥话换来声声“新年好”。活动结束后,何静还组织学生包饺子,通过“和面调馅”过程讲解“和合”文化。塔吉克斯坦学生王勇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春节不仅是节日,更是中国人情感的容器。”
中医文化体验:让"神奇"成为文化共鸣
“原来艾草的香气能安神!”“八段锦的动作像舞蹈一样美!”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训室,留学生们兴奋地交流着体验感受。这是何静组织的“中医文化体验日”活动,她特意选择在传统节气“小满”这天开展,让学生们感受中医“天人相应”的哲学智慧。活动中,何静化身“文化翻译官”,用中英双语讲解中医理论。在中药辨识环节,她将常见的艾叶、菊花、陈皮等药材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在香囊制作环节,她引导学生思考“芳香辟秽”背后的预防医学思想;在八段锦教学时,她阐述“形神共养”的养生理念。最让学生们惊叹的是针灸演示,当看到细如发丝的银针能缓解偏头痛时,巴基斯坦学生阿里连连称奇。何静解释道:“针灸入选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的是中国人'以和为贵'的生命观。”活动结束后,留学生们自发组建了八段锦兴趣小组,将这项中国传统健身术带回各自国家。
何静的文化教学理念源于她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她在备课笔记中写道:“文化教学要避免符号化展示,要找到情感共鸣点。”为此,她创新开发了“三维互动教学法”:知识维度讲解文化常识,体验维度组织实践活动,情感维度引导价值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连续4次参加湖南省经典诵读比赛均获留学生组二等奖,更多人则在社交媒体上自发传播中国文化。“教育是灵魂的唤醒,而文化教育更是心灵的对话。”何静常说。这或许正是对她文化教育实践的最好诠释——在文明互鉴中,让世界看见真实立体的中国,也让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何静正着手编写《文化体验式汉语教学案例集》,希望将她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在她看来,每一名留学生都是文化的使者,当他们在端午节学包粽子,在中秋节吟诵“海上生明月”,中华文明的薪火就在这润物无声中传向了五湖四海。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