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2 18:23:2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张凤 李全
在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舞台上,来自雪峰山深处的天籁之音惊艳全国——洞口县𦰡溪瑶族乡本土歌手阳韶芝与人大代表、瑶族村民联袂演绎的《瑶族舞曲》,以原生态瑶语和绚丽民族服饰,向世界展示了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瑶族舞曲》亮相龙年春晚。
近年来,洞口县𦰡溪人大严格落实乡党委政府“文旅兴乡”的战略定位,以文化为纽带、代表联络站为平台,代表履职为抓手,助力打造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瑶乡实践样板。
积极建言献策 守护文化传承
𦰡溪,原名挪溪,为湖南省洞口县瑶族群众聚居的乡镇。历史上因溪河涨水、河床移动形成水害,故名挪溪。后来,人们将“挪”字的提手旁改为草字头,得名“𦰡溪”,通过植树种草、加固堤坝等措施治理水害,将凶险的溪流驯化为滋养家园的命脉,在此地扎根繁衍。当地先民自创此字,对于𦰡溪人,”𦰡“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当地生态演绎、生存哲学和历史记忆的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电脑普及,这一承载族群记忆的文字因系统原因无法显示𦰡字,被迫改用‘罗’字替代,这一改就是十多年。这一“改名”事件触动了古老民族的敏感神经,是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拷问。
乡村是形,文化是魂。若连承载族群记忆的文字都难以存续,文化传承从何谈起?2024年的县人大会议上,李全联合在乡的6名县人大代表提交《关于推广𦰡溪瑶族乡”𦰡“字的建议》,呼吁在全县公务行文中规范使用“𦰡”字。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正名工程”纳入年度监督重点,推动各部门纠正习惯用法。如今,“𦰡溪”字样已重新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标识中,成为瑶乡文化自信的鲜明符号。
“规范使用“𦰡”字,本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瑶乡群众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欧阳佑春表示。
发挥站点作用,推动文化“出圈”
”花样得添些新潮元素,不然年轻人不喜欢。"轻便化不是西化,不然失了韵味……。在𦰡溪瑶族乡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们正与选民围坐一堂,围绕近期议题“瑶族服饰推广”展开讨论。老艺人提出“让瑶服轻便化”,妇女们探讨“盘扣纹样创新”……这些“金点子”悉数纳入《瑶文化保护建议台账》,最终按照“群众提需求-政府出方案-代表督落实-群众评成效”的闭环机制进行办理。在代表的推动下,今年1月,800余套兼具民族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改良瑶服走进瑶家村寨:棉麻面料替代厚重传统布料,宝蓝、凫蓝主色调保留文化基因,袖口刺绣融入时尚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交融。“联络站+议事”的方式,让文化融合更精准,村民阳大姐感慨:“现在不管节庆活动还是下田干活都爱穿瑶服,既轻便又自豪!”
清新、自然与大方的瑶族服饰
"瑶歌传承,关键在激活年轻一代。"县人大代表、𦰡溪瑶族乡党委书记向志强在调研瑶歌传承时表示。面对瑶歌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𦰡溪瑶族乡宝瑶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变身“协调站”。县人大代表曾云亮多方奔走,协调县文化馆派驻专业教师开展系统教学;乡人大代表罗小春推动购置专业音响设备,将山间对歌升级为标准化演唱;推动寒暑假举办的瑶歌瑶舞特训班,吸引百余名青少年参与,搭建起跨代传承的桥梁。
“以前只能在火塘边跟爷爷学调子,现在有专业老师教发声技巧。”瑶歌新秀胡卉蓉,经过两年培训已登上市级表演舞台。近年来,联络站助力培养了50余名本土歌手,带动《瑶族舞曲》等原生态节目从深山唱响全国,实现“传艺”与“传名”双丰收。
代表自觉履职,助力“非遗”升华
洞口县𦰡溪瑶族乡拥有熬茶习俗、瑶族木偶戏2项省级非遗及多项市级非遗项目。面对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人大代表们自觉履职,化身“非遗守护者”,以人大力量赋能“非遗”传承,上演着一幕幕生动的人大履职场景:
在乡政府会议室,省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欧阳佑春正率队开展非遗专项调研,现场调度熬茶、木偶戏、老鼠年、吹木叶、瑶家山歌、瑶族服饰等非遗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欧阳佑春在𦰡溪调研。
在崎岖的山路上,县乡人大正组织文艺届人大代表深入瑶寨,走访耆老、录制濒危曲目。成功抢救性挖掘《敬茶歌》《山歌》等30首贴近生活的古曲,整理歌谣手抄本5册,为民族文化留存珍贵档案。
在跳动的火光旁,乡人大代表、省级非遗传承人舒炉宝将千年熬茶工序拆解为12道标准化流程,拍摄视频教材,推动熬茶技艺转化为数字教材。32名青年加入传承队伍,评选出10名“最美熬茶姑娘”,非遗传承从“人走技失”到“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首届最美熬茶姑娘展示熬茶技艺。
在𦰡溪中心学校非遗课堂上,乡人大代表张冬香邀请到了省级木偶戏传承人黄启梅,她正手持木偶,向孩子们讲解木偶戏的由来,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木偶戏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亲密伙伴。
𦰡溪瑶族乡的木偶戏体验课。
在“乌饭节”“洗浴节”“熬茶节”的活动期间,乡人大代表肖秋桂借势节日IP,通过微信小程序和线下门店同步销售村民自制的乌饭、腊肉、竹笋等特色产品,节假日期间日均助农增收500元,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在游客举着手机拍摄时,乡人大代表、大麻溪村党支部书记杨成院牵头组建的80余人的表演队伍正在景区舞台表演。木偶戏、舞龙、瑶歌轮番上演,通过表演,带动村民收入显著增长。
村民组建表演队伍在舞台演出。
今日𦰡溪,“𦰡”字不再是生僻符号,而是文化自信的密码;瑶歌不再是深山回响,而是走向全国的乡音;非遗技艺不再是濒危的遗产,而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大美𦰡溪正在走向“文化活起来、群众富起来”的诗和远方……
大美𦰡溪,“四八”乌饭节表演现场。
责编:戴鹏
一审:戴鹏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