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报》 2025-04-22 16:47:40
车著明(左)在西昌卫星发射场为同事现场讲解火箭测试过程 周震 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车著明,1963年生于湖南邵阳县黄荆乡腊树村,曾是邵阳县氮肥厂技术员,仅中专学历。1990年,他通过自学考试,成为国防科技大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专业唯一录取的研究生。成绩优异且受导师器重的他,毕业时却放弃院校任教机会,选择前往大凉山。
车著明的航天梦始于1992年一次尴尬的电视直播。当时,正在国防科技大学读书的他,目睹了中国为澳大利亚发射通信卫星因故中止的瞬间,那一刻,他决心投身航天事业。
那时,中心的事后数据处理能力几乎为零,每次发射后都需外送数据进行分析,耗时长达数月。车著明主动请缨,成功开发出“火箭遥测信息快速处理系统”,实现了数据处理能力的突破。新世纪以来,随着航天任务激增,他又研发出航天发射数据快评系统,能在火箭发射后几分钟内给出数据处理结论。
车著明不仅数据处理能力出众,还善于解决航天领域的具体问题。20世纪90年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曾发生两起航天发射事故,他决心对液体火箭爆炸危害进行定量分析。在缺乏理论基础和数据资料的情况下,他历时3年建立起相关模型,为航天发射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高轨航天器发射增多,车著明发现发射高轨道航天器时,遥测参数与外测参数差异大,导航控制困难。他通过分析比对成千上万组数据,建立了全新的数学模型,提出“航天器飞行数据融合处理方法”,大幅提高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初始轨道预报精度,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了卫星寿命。
车著明对数据的要求近乎苛刻。1995年,长二捆火箭发射失败,49秒的飞行数据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他告诫自己:“数据里面出质量,数字背后是安全,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在工作中,他总是亲自验证数据,不放过任何细节。他曾通过上千次反复验证,解决了雷达俯仰角标校不准的问题;也曾仅用2页纸的矩阵代替了原来几十页的数学公式,优化了测量站布站方案,节省了上百万元基建费用。
在航天发射的关键时刻,车著明总是镇定自若,凭借对数据的精准把握化解危机。2010年,一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后,安控显示屏上的曲线出现异常,他果断判断是跟踪测量设备数据不准,避免了误按自毁按钮的危机。
尽管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但他依然坚持每天长跑,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他曾婉拒高薪邀请,选择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继续他的航天追梦之旅。他说:“一辈子踏踏实实干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人生很幸福。”
《文萃报》3444期综合自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红网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