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山居岁晚 云端守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2 16:42:13

黄蜀湘

暮冬的罗霄山脉被一场新雪染成素色,盘山公路如宣纸上晕开的墨痕,蜿蜒通向海拔1200米左右的禾坪村。当城市里的年味被霓虹灯稀释,我们循着腊肉熏香与柴火噼啪声,住进了桂东大山深处的“栖迟山舍”民宿。这里的春节,是冰凌坠檐的清晨被鸟鸣啄破,是围着火盆听松涛翻涌成海,是在离银河更近的地方,重拾中国人骨子里的岁时浪漫。

腊味穿林过,山民备岁忙

进山那日正逢腊月廿七,民宿主人老扶挎着竹篓带我们走家串户采买年货。山居备年自有章法。山下阿婆家屋檐下晾晒的萝卜干在风中轻晃,像一串串玉质风铃;门口梁上垂下的干辣椒与玉米棒,绘出当年丰收色谱;屋角堆着新挖的冬笋,裹着霜花的白菜码得齐整如艺术品;灶房梁上挂着成串的柴火腊肉,经松木与茶籽壳熏烤的肌理,在阳光下透出琥珀光泽。

老扶从后山挑了一只土鸡,去鱼塘里捞了红的不行的红鲤鱼,还到山下圩场挑了只现宰的土猪后腿,说要给我们做“扶家五绝”:柴火土鸡汤、冬笋炒土猪肉、腊肉蒸笋衣、黄豆炖猪脚、红烧红鲤鱼。

民宿老板娘梅姐是一个地道的川妹子,千里迢迢奔赴了爱情。一口纯正的桂东话完全听不出一丝川音,川菜和“桂”菜技艺加持于一身,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传统贤惠妇女。她带我们到菜地里挖土黄萝卜、拔高山白萝卜、掐菜苔,教我们用新鲜摘的箬竹叶包黄糍粑坨,蒸熟后的糍粑会透出竹叶清香,区别于传统的水煮、炒黄糍粑味道,别有一番滋味。她还教我们制作糯米糍粑、包蛋,炸兰花根、饭饼,她说这些传统美食传了一代又一代的桂东人,是山里人回家的念想,是山里人献给新年的第一口甜味。

围炉守岁欢,云海煮星辰

除夕夜的民宿庭院铺满月光,人声鼎沸。

嗜茶如命的茶友们铺好了茶席开始了围炉煮茶,漫谈人生。

老扶贴心的在院中心烧了一个大大的火盆,给孩子们备了烧烤,还搬出了祖传的铜火锅。本地黄牛肉在牛骨汤里翻滚,配着现磨的辣椒酱,吃得人额头沁汗。

远处忽有炮竹声破空而来,那是山下的村民举着烟花巡游山道,光影游弋如星河落地。老扶教孩子们玩山里人特制的竹筒烟花,其实,也就是把鞭炮点燃丢到竹筒里。火药裹在细竹中的爆鸣声,比城市烟花更添几分野趣,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零时将近,灯火辉煌的山舍在大山暮霭的环抱里显得分外静谧,众人裹着厚实的衣物登上四楼的“观云台”。海拔千米之上的寒风卷走最后一丝睡意,忽见云海从山谷间升腾而起,吞没了群山的轮廓。山的远处渐渐由白泛红,此起彼伏的烟花声湮没在了我们的欢呼雀跃中。

同行的密友非常浪漫,给每个人准备了祈福笺,写着心愿的洒金宣纸被我们挂满在枝头与大山共舞。

春醒万物生,溪涧浣旧尘

正月初一的唤醒服务别具匠心——窗棂被阳光轻轻叩响。当新年的第一缕光刺破云层,整座山峦霎时化作金箔山水,不禁令人轻呼:“看啊,太阳在给群山发红包!

老扶叫我和他一起去扫山。美其名曰就是把山下步行到民宿的山路清扫干净。山路不长,几分钟路程而已。沿路都被老扶打扮了一番,清扫起来并不难,只是覆盖了一层厚厚的落叶,踩在上面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一路上,老扶教我在覆霜苔藓间辨识七叶一枝花,听他讲遇见的《本草纲目》里记载的桂东山珍。还有溪边洗衣的村妇,清澈的溪水冒着淡淡的雾气,青石板上捶打衣物的节奏,与流水声合成天然打击乐。不远处是脚上踩着当地取暖神器“火笼”,倚着大门微笑看着我们的老爷爷。当然,也有虎视眈眈瞅着我们不停犬吠的大黄狗。

挥动竹扫把清理林间小径,用勤劳唤醒沉睡的土地。枯枝败叶堆成垛时,老扶点燃了“迎春火”——这不是简单的篝火,而是把旧年的荆棘烧成新岁的养料。火星腾空的刹那,整座山的嫩芽似乎都在晨曦中睁开了眼睛。

抬头依稀间,看见了桃林的枝头里冒出的芽包包。

离山那日,老扶送了我们自制的“山间四味”:野山茶、野蜂蜜、野香菇、土腊肉。憨厚的汉子指着不远处的梯田说,暑假来避暑看梯田吧,凉快哩!

车过山隘时回望,那栋居住几日的山舍化成了山居间的一个小黑点。忽然懂得为何老扶把春节唤作“过客节”——我们这些匆匆来客,何尝不是大山画卷里的一笔墨色?只是这墨色里浸透了云气,便永远带着桂东山水才有的清润。来年,当城市里的电子鞭炮声再起,定会想念这个用松针扫雪、以星斗计时的春节,想念禾坪村某个亮着橘灯的窗口,正在蒸腾新一年的山岚。

暑气升起时,我会再去禾坪赴约,去见这山间云端的 “只此青绿”,去稻叶翻滚的浪花里唱响这人世间春和景明的稻花香。

责编:罗徽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