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周刊丨克服恐惧,便是成长

  科教新报   2025-04-22 16:01:39

本期联合出品: 安化县教育局

主持人: 陈羽成 李丰年 刘杰华

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恐惧。从孩童对虚构鬼怪的不安,到青少年在人际矛盾与自我怀疑间的挣扎,心理老师试图用心理学方法解析这些恐惧背后的深层意义——害怕不是弱点,而是心灵成长的标志。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解码“鬼怪”,消除恐惧

安化县第一芙蓉学校 陈晨

“老师,世界上真的有妖魔鬼怪吗?”9岁的小美攥着衣角,眼眶泛红地发问打破了咨询室的宁静。这个往日活泼的女孩,此刻正深陷恐怖电影带来的心理阴影中。

小美的家庭背景值得关注和了解:她的妈妈是学校的生活老师,对小美的生活事无巨细,把她照顾得很好,这也使得小美的独立能力较差。而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她。自从看了那部电影,小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晚上,妈妈让她去隔壁房间拿个东西,她站在房门口,看着黑漆漆的房间,怎么也不敢进去;在学校,只要教室光线暗一点,她就会紧张,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听讲。班主任发现了她的异常,建议妈妈带她来做心理咨询,这才有了我们开头的对话。

初次咨询,我耐心倾听小美的恐惧,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我告诉她:“别怕,老师会一直陪着你,帮你赶走害怕的感觉。”慢慢地,小美对我放下了防备。

为了改变小美对鬼的认知,我和她聊起电影拍摄的事情。我问:“你知道电影里那些吓人场景是怎么拍出来的吗?其实很多都是特效和演员演出来的。”小美好奇地眨眼,我接着说:“回家和妈妈找找电影拍摄花絮,看看那些鬼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次咨询,小美兴奋地分享和妈妈看电影拍摄的花絮。我顺势引导,并采用系统脱敏法,先帮她放松,梳理并按恐惧程度排序黑暗场景,从低程度场景开始,让她在想象中慢慢适应。比如,先想象在傍晚时分,和妈妈手牵手走在有点昏暗的小区道路上。每完成一个场景的想象,我都会问她感觉怎么样,要是她不害怕了,就进入下一个更难一点的场景。同时,还让小美妈妈在生活中多给她锻炼机会,尝试适应黑暗。

到第四次咨询,小美开心地说自己能独自去上厕所、回房睡觉。看着她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那个活泼开朗的小美又回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耐心倾听建立信任,用知识打破错误认知,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小美克服了恐惧。


在害怕的阴影中开出玫瑰

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 刘娇丽

高三学生小雨坐在咨询室的角落,撕碎一张未完成的素描。纸屑像雪片般飘落,她的手指在发抖。“村里人都说,中职生就是被淘汰的料,老师,我注定是要失败的,我不参加高考了……”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知道这不仅是学业困境,更是一场与失败恐惧的博弈。

为了帮助她,我决定分三步走。

寻找关键点,建立信任。初次咨询时,小雨只是如实地回答问题。直到我注意到她书包里露出的素描本,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你喜欢画画?”听我这般说,小雨抬起头望向我。在这次咨询中,我提出想买下小雨的一幅习作。这个举动让小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原来我的画,是有人愿意珍惜的。”

打破思维定式,认知重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我帮助小雨识别并挑战那些“我一定不行”的自动化思维。小雨开始学着用“我正在进步”替代“我永远做不好”。为了巩固咨询效果,我建议小雨写情绪日记。同样是画得不好,最初小雨认为“今天又画坏了,我果然没有天赋。”三个月后,小雨在情绪日记里写道:“虽然构图还不完美,但色彩运用有进步。”

建立支持系统,激发行为。学校健康中心开展了相关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小雨发现原来很多同学都怀着相似的焦虑和害怕,这种共鸣让她的孤独感大大减轻。在我的鼓励下,小雨参加了学校社团的美术展。当有人驻足欣赏她的作品时,她体会到被认可的喜悦。

高考放榜后,小雨再次来到心理咨询室,送给我一份礼物。当包装纸被轻轻拆开时,一幅油画在夕阳下浮现:一盏昏黄的老台灯投下温暖的光晕,灯下一朵红玫瑰在倔强地绽放。

“是您办公室那盏灯,”小雨的声音有些颤抖,“每次我来的时候,它都亮着……就像在等我一样。”此刻我红了眼眶,拥抱了一下小雨。

我指着画中的玫瑰对小雨说:“你看,这朵盛放的玫瑰,是在‘害怕失败’的煎熬中不断成长,突破自我——正如灯光下,阴影越是浓重,花瓣越是明亮。

如今这幅《灯光下的玫瑰》仍摆放在咨询室的显眼处,每当有学生问:“老师,我真的很害怕失败,中职生真的能有未来吗?”我就会指向画中那朵花:“看见花瓣上的光了吗?有些光明,恰恰要从阴影的衬托中才显得珍贵。”


不怕,那只是心里的小剧场

安化县渠江镇中心学校 罗姣玉

“合租房里有个人,晚上在客厅外放视频,影响我睡觉,我好想冲出去让他关掉,脑袋里开始出现很多画面,他揪着我的衣领握着拳头要揍我……”乐乐的心里好像有个小剧场,剧场里在上演很多“后果”,让他特别害怕,难以入睡。

他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听完他的故事后,我向乐乐解释了情绪ABC理论,帮助他厘清让他害怕的不是这些事,而是他对于这些事情的负性判断。

我问:“你觉得小剧场上演的戏剧一定会在生活中出现吗?”

“不一定。我把被手机吵到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即就给那个人打了电话,然后我就再也没有在睡觉时听到手机外放的声音了。”乐乐说。

“这会给你一些什么启发呢?”我反问道。

乐乐恍然大悟道:“小剧场的戏只是我的想象,而我却如此确信这些会真实发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剧场,在心理学中,我们把它叫作“自动思维”,即人们在特定情境中快速、无意识产生的想法或意象。负性的自动思维总是让我们陷入害怕、焦虑等情绪中,从而忽略掉了其中的积极意义。

“如果没有了小剧场,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乐乐思考了一会,告诉我:“没有了小剧场,也就是我缺乏对这件事情的预判,要是真碰到脾气暴躁的,可不得了。看来,我的害怕其实是一种考量和评估,是在保护自己。”

聊到这里,乐乐的眼神变得明亮,眉头舒展,他继续说着:“害怕也并非一无是处,我老是想着要对抗,却忽略了这种情绪想要传达给我的信息。下次小剧场再次开演的时候,我会认真观看,读懂我的害怕。”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