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农人回乡逐梦田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2 15:29:22

谢虎在查看机器。

晨雾未散,谢虎蹲在田埂旁,指尖捻开一抔湿土,细嗅泥土的气息。“湿气重了,得赶在晌午前放水。”他直起身,望向远处轰鸣的插秧机,农机手老杨正探出半个身子冲他挥手。这片稻田里,机械的节奏与土地的呼吸,正悄然合拍。

归乡:从漂泊到扎根

5年前的谢虎,是汨罗市区一家餐饮店的老板。疫情的冲击让卷帘门一关就是数月,空荡的店铺里,他常想起父亲的话:“人离了土地,心就没了根。”最终,他锁上店门,回到凤凰乡东干村。

起初,他试过养虾,但市场起落让他血本无归。“虾苗价格高时买进,成品虾上市时行情又跌了。”挫折让他意识到,农业不能只靠跟风。2022年,他流转30亩土地试种水稻,从此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深耕:与土地对话的哲学

2023年,谢虎加入红纬合作社,将种植面积扩大至400亩,并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托管服务。走进合作社大院,插秧机、抛秧机、无人机等农机列队待命,像一群静候军令的士兵。村里人说他“着了魔”——天不亮就蹲在地头看墒情,夜里打着手电巡田埂。暴雨前,他带人疏通沟渠;旱季里,他守着电排一寸寸引水。

他总念叨:“地和人一样,得懂它的脾气。”

稻浪翻涌的季节,合作社的田里穗头低垂,秆子粗壮有力。他深知:“地认人,也认真心。”

共生:机械之下的人情温度

合作社的仓库里,农机擦得锃亮,但谢虎更在意“人”的温度。农忙时,他让老把式们教年轻人辨土质、看墒情;闲时组织村民围坐,讲父亲那一代人如何肩挑背扛修水渠。“机器快了,但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他常说。

合作社还与牛场合作,将沼液引入田间,替代部分化肥。“粪水变废为宝,地力足了,稻秆都比往年壮实。”原来,沼液养地,稻根扎得深,连田里的蚯蚓都多了起来。

守望:土地的答案与人的归处

如今的合作社,成了东干村东干片的“议事厅”。谁家田里生了虫,谁想试试新品种,大伙儿都爱来找谢虎商量。有人问他:“现在都用无人机了,还学这些老法子干什么?”他指着田埂边一株稗草:“机器能除草,可你得先认得什么是草,什么是宝。”

晚风掠过稻田,沙沙声如土地低语。谢虎的故事里,没有逆天改命的传奇,只有日复一日的弯腰与抬头。他说:“乡村振兴,不是把村子变成城市,而是让土地活成人想要的模样。”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每一株稻子都在生长,每一寸泥土都在回应——真正的生机,始于对土地的敬畏,终于人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谢伟)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