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5-04-22 12:26:12
道法自然,通和天下
——2024年文化多样性与“道和文化”论坛综述
洪闽辉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2024年5月21日至23日,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与中南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多样性与‘道和文化’论坛”在江西宜春明月山下圆满举行。本次论坛作为联合国文化多样性纪念活动组委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文化多样性——老子道学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学术呼应,由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支持推动,中南大学哲学系、宜春市道教协会共同承办,宜春市崇道宫协办。来自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岳麓书院、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聚焦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道和文化”主题下共同拉开了本次论坛的大幕,并在主旨报告和分论坛中紧紧围绕“道学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学阐释”“道学西传与文明互鉴”“道学修德与养生思想”四个议题展开了广泛充分的研讨,可谓精彩纷呈,成果颇丰。
一、道学和谐思想的全球治理价值及东西文明互鉴
大会开幕式由中南大学哲学系主任雷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谨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代社会呈现文化交融新态势,道学倡导的“道法自然”理念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致辞时强调,本次会议响应联合国文化对话倡议,四个分论题既体现学术前沿性,又符合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张光友会长致辞表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颁布23周年之际,面对全球文明秩序重构的复杂态势,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基石的属性愈发凸显,此次会议恰逢其时。中华孔子学会新儒医研究会徐仪明会长致辞时指出,道家“道法自然”理念构成跨领域思想根基,道家生命哲学不仅塑造传统医学体系,更推动儒家养生理论创新,三教融合实践印证文化多样性价值,彰显本届论坛促进传统智慧当代转化的核心价值。
大会主旨报告由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魏忠胜主持。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的主旨报告从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出发,提出了“自然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略说:相较于儒家“有为”理念,道家“自然之道”以“无为而治”贯通天道与人道,其“和谐共生”哲学可为现代文明提供生态伦理、社会治理等现代价值体系;这些思想元素既能化解文明交流困境,又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哲学智慧。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的主旨报告以“道学西渐”案例解析了文化多样性价值,通过李约瑟、荣格等学者对道家阴阳辩证思维的转化实践,揭示跨文明对话的学术范式。她指出,荣格借鉴“负阴抱阳”智慧突破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既印证文明对话机制的有效性,也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方法论启示。这种文化互鉴经验推动中华智慧与世界文明深度融合,为解决现代性冲突贡献东方方案。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的主旨报告从历史诠释学视角,系统梳理了道教在朝鲜半岛的跨文化传播史。其研究揭示,朝鲜道教思想源于先秦道家哲学体系,通过考证新罗留学生金可记、崔致远对唐代丹鼎派思想的承继实践,剖析了朝鲜道教本土化的关键路径。这些早期文化传播者将盛唐道教精髓融入朝鲜社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修真体系,成为东亚文明互动的范式样本。
宜春市道教协会会长、宜春市崇道宫住持宋崇道的主旨报告从《道德经》提炼“冲气为和”“和光同尘”“和怨无余”三层次理论,认为“和”思想可重构国际关系准则:通过“冲气为和”消解文明冲突,以“和光同尘”促进价值共识,最终实现“和怨无余”的全球治理目标。该理论为纷繁复杂的国际热点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参考。西安外事学院李健副教授对比老子“素朴”与耶稣“爱心”核心价值观,揭示东西方思维差异:道家“素朴”指向个体内在境界的澄明,基督教“爱心”强调社会关系的责任承担。二者差异或源于“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的哲学分野,但共同指向对物质主义的超越。
二、道学养生思想及生命观的现代转化
湖南师范大学徐仪明教授的主旨报告通过文献史料,考证了王阳明因健康原因持续修习道家养生术,认为“致良知”与内丹功法“炼神还虚”在回归心之本体的境界上相通。其以“静坐调息”为核心的儒道互鉴养生实践,不仅形成独特的身心修养体系,更成为其成就功业的重要基础。这种跨学派的身心实践也为当代多元文化互补共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案例。湖南女子学院周山东教授基于老庄经典文献研究发现老庄哲学从本体论、生存论、实践论三个维度构建个人健康责任体系,以“责己修身”为核心,将责任拓展至身心、社会、生态、政治四个领域,形成四位一体的健康责任观,对完善现代健康责任理论具有启示意义。湖南师范大学刘星雨硕士对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自然概念进行了探析,指出葛洪的仙道学说彰显了自然概念中的自由精神,但也因仙命论而抑制了人的主体性,故终不免虚幻。厦门大学李璐博士通过版本学考辨,揭示了元代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的文本改造和思想演变。其研究发现,日本收藏的建文元年刘渊然重刻本颠覆了国内以1445年《道藏》本为最早版本的传统认知。该典籍以“三元”理念重构《养生类纂》文本,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不损元气为本、以止损和补益的养生方法,构建了元气不损、三元延寿、阴德延寿的养生理念,致力于实现天人合一和阴阳气合的养生境界。该书所倡导的养生文化与当前“健康中国”战略相契合,值得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宜春学院郭鸿玲副教授梳理了六朝道教对“注病”的认知,勾勒出六朝至隋唐时期道教对传染病的观念和应对思路,以此探讨为何在唐代之后道教以及中医学文献中“注病”之名逐渐减少的原因,从而揭示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发展过程,为当代“文化疗愈”提供思想价值。浙江道教学院万明旭老师以《玉枢宝忏》为例,揭示了道教忏悔仪式的心理疗愈机制,并将其与当代心理学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道教的忏悔过程与道德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的关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杨杰博士剖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及其对美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与革新,并以此来揭示道学智慧对美国教育理论的影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肖兵博士则揭示了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疗法对老子《道德经》内涵的吸收,海灵格所提出的“内在之旅”将“与道合一”视为终极目标。厦门大学洪闽辉博士基于对詹石窗教授《道德经音诵》的研究,结合自身多年心理学学习与心理咨询临床实践,着重从人与“病”“物”“人”的关系,乃至与“道”的关系四个维度,阐述了《道德经》及其音诵的身心疗愈意义;并基于道学所揭示的“行”的重要意义,于会上创造性的首次提出“心身咨行师”概念,旨在通过此概念传播强化传统文化中“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重要疗愈价值,他强调说,这一概念既适合国人,也具有普世价值。
三、道学研究的多元路径与范式创新
中国社科院陈霞教授对《太平经》作出了创新阐释,揭示其超前生态哲学体系。她指出,该经典创造性发展了《庄子》“有万不同之谓富”的核心理念,构建“生态丰度评估”理论框架:将物种单一化定义为“小贫”,万物不能备足为“极下贫”,形成以生物互济程度衡量天地财富的独特价值标准。这种蕴含责任伦理的生态观,突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局限,主张通过维护物种共生实现天人共富,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教智慧体系。宁波大学辛红娟教授在主旨报告《老子“道隐无名”言说方式的跨语际重构研究》中指出,该哲学命题特有的否定性、隐喻性表达导致《道德经》存在跨语境阐释壁垒。其主张通过构建新型翻译阐释体系,培养兼具哲学素养与叙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破解中国典籍国际传播的认知鸿沟。四川大学黄沛宇博士通过田野调查,揭示了鄂西土家族道坛传度以中原道教授箓科仪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土家族端公和“坛神”信仰为核心内涵,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融摄了当地民俗,发挥了整合诸族群文化的功能;鄂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民族文化案例可供当代多文化融合借鉴。山东大学田泽人博士解析了雷法科仪中的“斗柄”符号,指出其既是内丹修炼“河车运转”的隐喻,又是祈雨法术中勾连天象的媒介,之所以内丹与科仪能够无缝衔接,传统的天文历法作为共有的宇宙论背景,起到很重要的媒介作用。宜春学院王卉副教授以传统节俗为中心对宗教仪式中国化做了考察,并指出宗教活动场所在重大传统节日所举行的宗教仪式,相较于一般仪式而言,具有更强的社会传播面和认同度,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载体,应对其进行时代化的创新探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陈明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道学研究须立足文化自信,呼吁打破学科壁垒,提倡在学科交叉视阈下推动道教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以深入认识道家道教思想智慧的深邃和现代价值,推动道学研究新的发展。西南石油大学朱慧副教授从《抱朴子》中提炼了葛洪自然观的三个维度,实体维度指“玄道”本体,过程维度强调“制物顺性”,境界维度追求“与道合一”,为道家自然哲学研究提供体系化新范式。华中师范大学肖海燕副教授以“返观自照”解析谢宗信道长道学思想,指出其从自然科学、东西方哲学、道教内丹学等角度论证了认识和遵循自然之道的意义与方法,为“古道新诠”提供了新路径。宜春学院刘丹老师则通过对《阴符经》“机”的意向构造分析,指出“发之微”与“术之演”乃机之要,并揭示了兵家胜败之例对国人时空信念的影响,为道教思想研究开辟新径。周口师范学院寇凤凯研究员提出了“断代养生学”研究范式,并以明代为例,提出研究需从明代总体特征、理论文献、实践技艺与道教养生学总特征等方面着手。中国社科院宋学立副研究员考证金元文人的丹道实践,指出吴澄治学、实践的多重面向,解构了通常我们所认识的儒家以正统自尊而视道家为异端的通识。天津外国语大学蔡觉敏副教授从中国哲学视角对席文外丹、科学与医学展开了研究,她指出席文的研究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强调文化的中国特点,为中国科学与医学研究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平顶山学院常民强副教授强调,在当代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需以新的传播技术再现《道德经》的“共济共荣”理念,这既是对新媒体技术革命发展的积极顺应,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共荣的时代需求,对古今文化融通、中西文明互鉴均具有重大意义。
大会闭幕式由宜春市道教协会宋崇道会长主持,西安外事学院李健副教授和湖南女子学院周山东教授分别就分论坛的讨论情况进行概括和报告。最后,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对大会做了全面的学术总结,她指出本次论坛具有三重特殊价值:其一,接轨国际学术议程,作为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3周年系列活动的学术呼应,构建起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跨区域研究网络;其二,响应时代关切,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通过学术共同体建设探索文明互鉴新路径;其三,实践方法论创新,开创“国际峰会-国内论坛”联动模式,为文化多样性研究提供可复制的组织范式。吕教授还特别强调本次会议的三大结构性特征:首先是跨学科特征显著,汇聚哲学、宗教学、翻译学、心理学等多领域学者形成学术共振;其次是代际传承完整,形成50后至90后横跨五个学术世代的年龄结构;再次是研究维度立体,既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双创”等宏观命题,又包含经典阐释、民族仪式考察等微观研究。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道家“道通天下”的包容智慧与“道和天下”的治理哲学彰显出特殊价值;着力构建传统智慧现代转化机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衷心期待涌现更多立足典籍、观照现实、接轨国际的创新型研究成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贡献道学智慧。
责编:陈舒仪
一审:薛琳
二审:袁欣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