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阅”天·请回答④|关山远:好书的意义是让读者打破信息茧房

    2025-04-22 17:36:5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张恬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中,以“长征”为正题名的检索结果近千个。新华社高级记者关山远的纪实文学《为有牺牲》,从牺牲的视角书写闽西客家儿女长征的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切入口独特,带给读者别样的新鲜感。但其实,这样的选择是有迹可循的。本期“请回答”中,关山远带来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写书体现着作者的个性特征,最怕的就是流水线作业。”“一本好书,背后必然是作者的鲜明个性;读一本好书,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的灵魂交流。”

关山远

1.书对你来说是什么?

关山远:对我来说,书意味着很多,比如良师、益友,比如工具,比如向导,比如逃避现实的捷径……

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书的认识与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我相信“读书改变命运”,高二时偶然读到王维老师写的一本书《快速记忆法》,非常好的方法论,对我最终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离开农村,有巨大的作用。

很多时候,读书有功利性目的,但更多的是寻求精神的丰盈,人生百年,时光短暂,但读书能够让人拥有打通古今中外的快乐。如今,书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藏书万册,即使在离不开手机的当下,仍然保持着较好的阅读习惯,在家里随手可及处,都有书。

现在工作忙碌,读书时间不如年轻时多了,反而非常渴望一个人静静读书的时刻,在巨大的书架前,以舒服的姿势躺平,读一本好书,是我憧憬的美好生活方式。

2.请谈谈创作一本好书的感受,从作者角度谈谈让读者读到好书需要下哪些功夫。

关山远:我从2023年出版第一本书开始,这些年陆续写了几本书。以往,写书是单向的,作者写什么,读者读什么。现在交互的情况越来越多,读者对作者的创作主题、手法甚至内容安排都有着影响。但我认为,写书体现着作者的个性特征,最怕的就是流水线作业,一方面固然要尊重读者的感受,但另一方面不能处处去迎合所谓“阅读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茧房,一本好书的意义,就是让读者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探索一个在认知之外的浩瀚世界。

在当今这个碎片化年代,写一本好书很辛苦,需要大量的积累,精神与体力的双重付出。但写书是在后工业时代还能保留人类早期文明阶段内容生产方式的少有的行为。

一本好书,背后必然是作者的鲜明个性;读一本好书,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的灵魂交流。

3.AI的兴起对阅读有什么影响?

关山远:AI是“双刃剑”,能够让人从重复性、经验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会消磨人的动力,甚至可能影响人们对“生而为人”的终极意义的探讨。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阅读,实际上在精神层面构筑与理解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但是AI未来可能创造一人数机共存、远离人类社会的状态,是悲是喜,现在还难下定论。在人类延续数千年基本的生活伦理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之前,阅读还是非常有益的,无论是适应AI时代,还是逃避AI时代,阅读都是成本很低的模式。

无论人类未来面对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世界,生而为人最珍贵的,是人类的真实情感,这是再完美的AI也无法替代的,即使“机器学习”能够制造出更多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但那不是真实的,如何感知人类真实情感?读书,书中有一切。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