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文明赋能“街头艺术站”的株洲实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2 07:31:26

文|郭技峰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株洲市创新推出17个“街头艺术站”文明实践点,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打卡体验。

一、立足实际建,打造文明实践身边舞台。从前期调研,策划选址,到建成使用,株洲文明实践点“街头艺术站”始终注重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选在群众身边。坚持问需于民,组成20个调研小组,深入小区、学校、社团、培训机构,围绕“最迫切的文化艺术需求”、“最想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开展问卷调研,建立群众需求单,有针对性地进行街头艺术站点选址。建在街头巷尾。保留烟火气息,充分利用商圈广场、公园景区等城市公共空间,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设计、搭建和设施设备,采用分批打造、树立样板、辐射周边、由点及面的方式进行整体构建,让群众出门就能参加活动、遇见精彩、感悟文明、展开践行。重在与时俱进。充分整合原有公共资源,融入年轻、时尚、活力、创意元素进行升级打造,让老街区焕发新面貌,让市民产生内驱力,使街头艺术站成为“民间高手的出圈地、文化惠民的聚集地、文明风尚的实践地、志愿服务的打卡地”。

二、创新模式管,激活文明实践源头活水。主理人负责。实行“主理人负责制”,遴选出来的“街头艺术站”的主理人中有工程师、教师、企业家、设计师、自由职业者等。他们负责站点的运营和管理,既是策划者管理者,同时又是文艺志愿者,带动了多类多支团队入驻。比如,他们牵头组织的“我有花、你有故事、三八女神节花漾相约”、“大咖来了”等多个活动,带领众多团队开展便民为民的艺术普惠活动,备受市民欢迎。立体化管理。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定期在“幸福邻里文体学院”开展文艺志愿者业务培训,提高开展工作能力。建立项目孵化机制,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体局指导,各协会一对一共建,优秀志愿服务全程参与,帮助各站点孵化文明实践项目,提高运营造血功能。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结合“北斗峰会”“厂BA”等大型赛会和“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邀请街头艺术站团队站台献艺,提高了他们知名度影响力。众筹化运营。对接城管、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在站点内开放特许经营,引入夜宵小吃、餐饮咖啡等业态,用艺术引流,带动诚信经营,形成良性循环。如万丰湖站点位于沙滩和湖边,游客用餐后纷纷登台炫技,形成经久不息的靓丽文明风景线。

三、方便群众用,提供文明实践沉浸体验。专群相结合。坚持“送”“种”结合,一方面安排文艺工作者驻点牵头开展活动,一方面鼓励全市文艺爱好者、民间高手、网红“达人”报名参与站点演出和互动活动。活动常态化。街头艺术站结合驻地社区月度工作安排,常态化策划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需点单,提前公示,让市民群众有预期。首创即出圈。作为全国首创,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传播与表现、传承与创新,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参与,惠及群众数十万人,社会反响良好,文明赋能街头艺术站获评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

四、强化品牌推,拓展文明实践丰富内涵。打造了文明风尚的新地标。整合各方资源,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服务前移到群众家门口,一支支文艺志愿服务队、一位位文艺志愿者成为了宣传队、播种机,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又展示了城市文明的精神风貌。不少群众说,街头艺术站便捷,家门口就有舞台;文明实践点亲民,家门口就有活动,这就是想要的生活。讲述了制造名城的好故事。每一位参与者用歌声、笑声和掌声,讲述株洲故事,唱响奋进战歌,抒发浓浓乡情,缓解工作压力,制造名城在一场场活动中不断具象化,温暖着每一位追梦者、赶路人。擦亮了文明城市的金名片。将文化志愿服务充分融入城市定位,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株洲“街头艺术站”成为了全民艺术普及的新途径和新实践,为城市注入了勃勃生机和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株洲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