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 湖南日报 2025-04-21 19:06:5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通讯员 卢志斌 陈思雨
癌症和传染病怎么会同时出现?这病到底该怎么治?
4月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最后一天,湖南省胸科医院内镜中心兼肿瘤科主任肖阳宝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疗法,对于肺癌合并肺结核有良好疗效。
数据显示,约2%—5%的肺癌患者同时感染肺结核,前者是从内部叛变的癌细胞,后者是外界入侵的结核杆菌。它们不仅会相互掩护混淆诊断,在治疗时更要如履薄冰——抗癌药可能激活潜伏的结核杆菌,抗结核药又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影响化疗。
“生死线”上的抉择:多学科会诊制定精准治疗路径
湖南省胸科医院肿瘤科病房走廊,49岁的张先生正扶着输液架缓慢行走,进行康复训练。这个看似平常的场景,却是该院内镜中心与肿瘤科团队历时两个月的生死攻坚所换来的。
2025年2月,张先生因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被送入湖南省胸科医院。入院时,他的病历本已被重叠贴着的十余张外院检查单覆盖——左主支气管被肿瘤完全堵塞的CT影像、肺泡灌洗液中检出的结核杆菌复合群、39.6℃高热持续21天不退。
“一方面肿瘤造成的支气管阻塞引发重症肺炎;另一方面结核病灶又在持续消耗机体,白蛋白跌至24.1克/升的危急值警示着治疗窗口正在关闭。”肖阳宝回忆初次看到病历本时的情形。
入院后,治疗团队面临着医学伦理与临床实践的双重考验:立即化疗可能因免疫抑制加重感染,而优先抗感染治疗又恐错失肿瘤控制时机。
在三次多学科会诊中,该院呼吸科、影像科、感染科专家反复推敲支气管镜图像,最终捕捉到关键细节——左主支气管堵塞段远端隐约可见分泌物涌动。“这说明远端仍有通气可能,及时解除梗阻或许能打开治疗突破口。”会诊中,内镜中心专家指出,为张先生的治疗指明了方向。
毫米之间的生命通道:支气管镜手术重建呼吸通道
2月25日,肖阳宝带领内镜团队,为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圈套肿瘤切除术+支架置入术。
手术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管道工程”,高频电刀在坏死组织间谨慎清楚,暴露出左主支气管4点钟方向的潜在腔隙;覆膜支架在导丝牵引下缓缓推进,40毫米的金属网格精准覆盖病变段。当覆膜支架完全展开时,张先生体内的浓痰排出,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值从89%跃升至96%。
耗时2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48小时,折磨张先生的高热消退,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机。
破局之后的系统攻坚退热只是第一步。医疗团队为张先生建立起“三线并进”的治疗体系——根据细菌真菌检查结果,精准调整抗感染方案;根据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优化抗结核强化治疗方案;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规范选择抗肿瘤治疗方案。此外,营养支持团队还量身定制“肠内+肠外”联合方案,使患者白蛋白水平在两周内提升34%。
3月26日,张先生的支气管镜复查显示,支架内壁光滑无移位,远端支气管恢复通畅。CT影像的对比显示。其纵隔淋巴结缩小30%,心包积液完全吸收。
当结核与肺癌共存,“三早”是关键
“一是专科医院必须突破单病种思维,建立交叉学科诊疗能力;二是技术创新要服务于临床痛点,我们改良的支架置入术式将操作时间缩短40%。”在病例总结会上,肖阳宝表示,最重要的是永远把患者生存质量放在首位——张先生现在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从事轻体力农活,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
肖阳宝表示,肺结核与肺癌作为肺部最常见的两种疾病,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咳嗽、咯血等症状。在影像学检查中,这两种疾病往往呈现出“异病同影”的相似征象,当两种疾病共存时,诊断如同在重重迷雾中寻找蛛丝马迹。
因此,一旦发现有诊断不明确的肺部阴影,须及早到医院就诊,进一步做痰细胞学检查和支气管镜等有针对性的检查,早期病例的鉴别诊断,对早期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顺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