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治理唱戏:湘鄂边界 “村晚” 里的协同密码

郭梓健 黄邦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1 16:19: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1日讯(通讯员 郭梓健 黄邦梁)近日,湘鄂交界处的中洲社区文化广场上,一场特殊的“村晚”正火热上演。湖南临湘市羊楼司镇与湖北赵李桥镇的千余名群众齐聚于此,在《洪湖水》的腰鼓声与花鼓戏的竹板声中,见证着省际边界的温情融合。这场由两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不仅展现了湘鄂文化的交融之美,更折射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湖南临湘市羊楼司镇、湖北赵里桥镇居民合奏《古镇新歌》

台上,湖北非遗绸子舞与湖南现代街舞碰撞出“插花地”般的混搭风情;台下,身着“湘鄂边界好邻居”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服务,汗渍勾勒出两省交界的轮廓。这场“村晚”的文化交融,映射着湘鄂协同治理的深层探索。

自羊楼司镇与赵李桥镇成立跨省联合党支部以来,两地构建起“地域相邻、支部联建、事务共商”的治理机制,通过“1+3+N”协作体系,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六大领域深度合作。近年来,联合开展“屋场会”“政策宣讲”活动47场,发放惠民手册3500余份,收集民情建议87条,14起边界纠纷在田埂间悄然化解。

戏台后的“群英断是非工作室”内,泛黄的《边界事务联办记录本》写满协作成果。通过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两省联合实施道路提质、水利修缮等民生工程9项,边界地区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8%。一壶陈年黑茶氤氲醇香,见证着两省干群“共饮一江水”的深厚情谊。快板《山路弯弯变通途》一响,台下笑浪差点掀了棚——演的就是三港村周家拆房让路的真事儿。横亘两省要道的周家祖屋,曾让湖南羊楼司镇中洲社区“出镇难”、湖北羊楼司村“入湘苦”。面对补偿标准差异、故土情结等复杂因素,两省21名老党员、乡邻长辈组成“银发群英”,在10余场“星空夜话”中细算发展账:“路宽增效益”“新居守乡愁”。

羊楼司镇推行的“边界群英断是非”工作法创新“三三制”矛盾调解机制,通过每周三巡访查苗头、每月三会商破难题、每季三评议促提升,今年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山林权属等矛盾14起。调解室内,调解员杨林端起茶碗:“同饮长江水,共品云雾茶,哪有解不开的结?”如今,三条6米宽的柏油路穿山越岭,年运输竹材量同比激增40%,周家新宅缩小重建,炊烟袅袅。

“晚”会大屏切换至巡林画面,23万亩共管竹海中,湘鄂混编巡逻队手持终端扫描树木溯源电子标签,14架无人机组成的智能监控网络实现连续三年盗伐“零发案”。两省创新“民警+群英”联防模式,组建7支跨界巡防队,建立“半小时应急响应圈”。近年来,联合开展巡林56次、治安巡查22次,处置风险隐患23起,边界警情同比下降67%。“以前总觉得警察离我们很远,现在联防队员天天在家门口巡护,就跟自家亲戚一样!”竹材加工户老李的朴实话语,印证着平安建设的显著成效。

夕阳下的文化广场,大屏滚动着民生数据:湘鄂两地共建跨省村组公路18公里,联合改造电网32公里;17类涉农补贴实现互认互通。湖北村民周传兵展示手机银行到账信息:“在湖南购置农机,回湖北申领补贴7个工作日到账!”“过去界碑旁垃圾成山互相推诿,现在联建环保站管理标准高于属地要求!”环卫员张大姐指着湘鄂“双语”分类标识介绍。目前边界地区已开展“送医入户”3次、教学交流70人次、文化走亲10余场,民生服务跨越省界延伸。

“当文化交融激活治理协同,地理边界就成了发展沃土。两地党组织将继续手拉手抓党建、肩并肩筑平安、心贴心惠民生,让省际线结出更多共治硕果!”羊楼司镇党委书记掸落裤脚的竹屑说道。

戏台上,《浏阳河》与《洪湖水》的旋律交织攀升;戏台下,两省乡亲的掌声如春雷滚动。暮色中,界碑上“湘鄂”二字鎏金生辉——这场“村晚”虽落幕,湘鄂边界正书写共治崭新篇章。

责编:兰萍

一审:兰萍

二审:刘宇丽

三审: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