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清溪行

    2025-04-21 17:47:41

文|刘启明

刚刚与阳春三月道别,又匆匆与芳菲四月相拥。4月1日,一个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的日子,我与几个文友相邀,驱车前往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益阳清溪村,踏上了一场寻觅文学与自然之美的春游之旅。

车入清溪,这个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和“中国文学第一村”的地方,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静静地向我们铺展开来。群山如黛,温柔地环抱着这个古老而宁静的村落。黢黑发亮的柏油村道平整而洁净,蜿蜒穿梭于村庄之中。村道两旁溪水潺潺,翠影幢幢,田垄相连,葱茏的树木繁茂得如同绿色的海洋。桃花灼灼,樱花簇簇,粉粉嫩嫩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向我们微笑着招手示意。田间油菜花则像一片片金色的绸缎,在阳光下忽闪着耀眼的光芒,散发出阵阵清香,引得成群结队的蜂蝶在其间翩翩起舞。

沿着村道前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渐渐走进了周立波笔下的《山乡巨变》。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诉说着遥远的往昔。

在村道深处的小山冲里,隐约可见周立波故居。故居前有一片荷塘,荷塘对岸青山脚下立着一排“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红色标语。故居前坪左侧有一组村民宣传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群雕,默默阐释着“人民文艺就要为人民鼓与呼”的深刻寓意。故居印象广场上高矗着一幅“山乡巨变”的大型雕塑,在一只宛如书卷般展翅高飞的凤凰前,周立波坐在一群乡亲中间,与他们亲热地共话桑麻,共叙家常,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至今已有237年历史。故居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青瓦白墙,属清式江南民居,是一座具有益阳传统山乡特色的典型农舍。踏入故居三合院,时光仿佛按下了回溯键,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文学与革命激情的火红年代。穿过古朴的庭院,走进故居内部,每个房间依次展现着周立波不同时期的生活场景和人生片段。我们一间房一间房参观,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历史的遗物和一段段翔实的文字,详细了解周立波不同凡响的个人生平与创作经历。60多年前,他从北京搬回老家清溪村,与乡亲们朝夕相处、打成一片,以这里为原型,创作出了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山乡巨变》,描绘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为改变乡村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动人场景,曾经深深影响过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故居客厅的布置简单而庄重,一张四方木桌摆在中央,几把木凳整齐排列四周。桌上摆放着古朴简陋的茶具。周立波回乡创作期间,经常自备茶烟、酒菜在这里邀请邻居乡亲聊天拉家常获取创作素材,召集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农民畅谈文学、探讨社会变革。

穿过狭窄的室内走廊,便来到了周立波的卧室兼书房。这是整个故居最令人驻足流连的地方,仿佛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文学的气息,每一个物件都隐藏着岁月的记忆。房间不大,却布置得紧凑而有序。一张陈旧的老式雕花木床靠墙摆放,床幔虽已褪色,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床上叠放着整齐的蓝底印花被褥,那朴素的质地,衬托出房间主人当年生活的简朴。那张临窗而立的办公桌,无疑是整个空间的焦点。桌面油漆斑驳,木纹皴裂。桌上依次摆放着一盏旧式马灯和一盏小煤油灯,一只茶渍斑斑的搪瓷茶杯,一把竹编外壳的旧热水瓶,一个漆黑粗糙的木制笔筒,以及一支“英雄牌”老式钢笔压着的厚厚一叠《山乡巨变》的手稿。煤油灯罩已经有些破旧,但灯光似乎依然能透过斑驳的缝隙流出;手稿上的字迹虽然泛黄变色,但依然清晰可见;钢笔笔尖已然有些微微磨损,那是岁月与文学碰撞摩擦留下的痕迹。办公桌前的那把木椅,同样历经了岁月的磨砺,椅背上的油漆已大片剥落,椅子坐面露出溜光溜光的木质纹理。我轻轻走近办公桌,用手指轻轻滑过桌面,又轻轻抚摩着座椅,仿佛感受到房间主人的体温和气息,看到他伏案写作时的激情与专注。透过窗户,阳光柔和地洒在桌面上,形成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是时光的碎片,诉说着那些曾经的往事,诉说着房主人当年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坐在这张办公桌前,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用这支灵动的笔,在稿纸上书写着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诉说着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此时此刻,我们一行对周立波故居的探访,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文学灵魂的深度对话……“咔嚓、咔嚓”,一阵急促的相机快门声倏然打断了我的沉思。原来是同行的摄影家文友曾明山,正忙不迭地摆弄着相机,将眼前的珍贵画面一一定格在他的镜头中。

除了故居本身,清溪村还有许多与周立波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我们漫步在村里的乡间小路上,亲身感受着那份浓郁的乡土情怀和文学氛围。在清溪剧院里,正上演着用益阳俚语方言表演的历史情景剧和花鼓戏,那熟悉的乡音让我们倍感亲切。在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排练着传统的民俗表演,那欢快的节奏和淳朴的笑容,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无限魅力。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我们见识了这座集图书馆、珍藏馆和博物馆功能于一体的“三合一”大型综合馆群的壮观。该馆于2023年5月落成揭牌,由“人民艺术家”王蒙亲笔题写馆名,建筑采用益阳传统农家庭院式布局和连续折形坡屋顶,引入格子窗、穿斗架等元素,整体造型典雅别致,宛如一本古典线装书,在山谷间徐徐展开。据该馆年轻漂亮的管理员彭杏姑娘介绍,珍藏馆是益阳市中国当代文学的地标式建筑,承载着集中保存和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文学辉煌成果的功能。馆藏设计规模50万册,截至目前,馆内已征集到作家签名版图书近7万册,总藏书已达到38万册。自2023年2月开始,珍藏馆面向全国征集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得到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为表明一种应征姿态,我以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向珍藏馆捐赠了3册已公开出版的签名版文集《绿叶对根的情意》。对我而言,自己的签名版图书能够得到这座神圣的文学殿堂的欣然接纳和永久珍藏,是一件值得特别欣慰的事情。

参观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我们来到了周立波故居对面山岭上的清溪梨园。举目望去,漫山遍野的梨树郁郁葱葱,洁白如雪的梨花挂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如同下了一场白花雨。我们漫步在梨园中,尽情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梨树下那些讲述“梨园故事”的连环画展板,追忆着当年周立波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亲切场景。20世纪60年代,回到故乡的周立波,因感慨自家对面山头陈树坡的野草丛生,先后三次拿出自己的稿费奖金和平常积累,请村里买来梨树苗,栽种在陈树坡上。他不但亲自下地与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为树苗挖坑、培土、浇水,即使是离开益阳后,也依然牵挂着梨园,写信嘱咐村里,一定要把梨园照顾好培管好。梨园建成后,一度成为村里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因年代久远,曾经几度荒废,如今村里逐渐认识到立波梨园作为宝贵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组织实施了恢复重建工程,终究成为当今村里重要的文旅景观之一。

沿着清溪梨园下山,我们来到了立波书屋。书屋坐落在一片翠绿的树林旁,环境清幽宜人。走进书屋,一股淡淡的书墨香气扑鼻而来,书架上摆满了周立波及部分当代作家各色各样的文学书籍。书屋管理员卜雪斌非常睿智、非常健谈,是村里接受过各路主流媒体采访过的“新闻发言人”。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益阳清溪村曾作为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原型而闻名全国。如今,这座小山村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中,迎来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近年来,中国作协与清溪村联手,依托周立波故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文学元素,建造了以王蒙、莫言、贾平凹等当代著名作家冠名的21家清溪书屋,形成了全国唯一的作家冠名书屋群落,开展“沉浸式”文学活动和研学活动,相继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建立了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风景,持续扩大了“文学清溪”的影响力,清溪村“书香之旅”的名声正在越来越大。2023年以来,该村年均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年均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给村里提供书屋管理员、讲解员、民宿服务员近百个就业岗位,5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全村的擂茶馆、农家乐、民宿店、农家摊点等也成了文旅综合体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立波书屋出来,卜雪斌又引导我们一一参观了其他20家作家书屋。当我们来到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书屋时,随行的文友熊祝君异常兴奋,因为他是迟子建多年的忠实读者和铁杆粉丝。他积极地与书屋管理员孙桂英攀谈交流起来。孙桂英知书达理,热情开朗,气质优雅,是从黑龙江远嫁到清溪村的“东北媳妇”。从她与熊祝君的亲切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因为爱好文学,加之又是作家迟子建的同乡,村里文旅公司就安排她担任迟子建书屋管理员。作为清溪村文学青年中的活跃分子,她深深沉醉于书屋浓浓的文学熏染之中,如饥似渴地读书,锲而不舍地笔耕,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字。与她互加微信后,浏览她的朋友圈,我们被她的《清明时节,思亲念故》《落叶与烟》《春语茶韵中的文化之旅》《穿过月亮的旅行观后》《游映山红花谷》《初冬随笔》等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所吸引。这些跳跃着细腻、温婉、清丽、隽永与灵动之美的文字,散发出宛如栀子花般的淡淡清香,与书屋中的翰墨芬芳交相融合,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孙桂英难掩自豪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代文豪周立波的故乡,清溪村悠久而深厚的文脉不曾断绝,除了始创于清代的清溪诗社得以恢复传承之外,如今村里以作家书屋管理员为骨干的新时代文学青年群体正在崛起。他们立志承继前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决心用自己赤忱的文情,赓续起心怀天下的文学传统。以立波书屋管理员卜雪斌、农民诗人邓春生牵头组建的清溪文学社,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马上就要成立了……”

参观结束,不觉已到下午4点。从清溪村自驾返回途中,我们围绕“清溪之行”的“收获感悟”展开了热烈讨论。文友童中崃的一番感慨之言着实切中肯綮、掷地有声:“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让清溪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重焕生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路子。我们汉寿作为中华诗祖屈原的故里和现代易氏作家群的故乡,历史文脉也很深厚;特别是作为革命老区县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帅孟奇的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在如何做好我县文化赋能文旅融合、文学助力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上,清溪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对此,我们深以为然,觉得道出了彼此共同的心声。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