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颗星星都闪光——申邵梅与她的“特别”学生们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1 10:44:4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尹志清

在怀化市红星路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用爱与智慧守护着“特别”的学生,用专业与耐心为孩子们的心灵驱散阴霾,照亮成长之路。她就是申邵梅,一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者,让无数黯淡的星星重新绽放光芒。

以心育心:在灵魂深处播种太阳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申邵梅将这个理念化作课堂里的春风。当讲授“情绪认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会突然生气”的困惑,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着孩子们制作“心灵天气预报”——用彩笔描绘情绪波动曲线,在模拟争吵场景中观察自己的呼吸变化。那个总在课桌下攥紧拳头的男孩,在小组讨论中顿悟:“原来愤怒来敲门时,我可以选择不开门。”

她的心理课堂总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压力管理”课堂中,她用超市购物场景设计选择题——“当你发现排队队伍变长时,会选择换队还是等待?”通过角色扮演分析不同决策带来的心理影响;在“人际沟通”单元,她带领学生在校园每个角落捕捉笑容的弧度、眉头的褶皱,撰写“微表情观察日记”,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描述出“老师笑起来时,眼角的星星在跳舞”。

最让人感动的,是孩子们的转变。陈同学总喜欢把自己封闭在沉默的世界里,当其他老师都对这个有自残倾向的孩子束手无策时,申邵梅却坚持用“偶遇”的方式接近他——走廊上的点头微笑,操场边的驻足观望。申邵梅发现,这个男孩喜爱打篮球,便买了一双篮球鞋悄悄放在他课桌下,并贴上了便笺:“听说这双鞋能带着烦恼飞走。”一学期后,陈同学不仅走出了阴霾,成绩也从不及格提高到了80分左右。陈妈妈逢人就夸:“没有申老师,孩子就毁了。”

李同学在班里很安静,成绩一般,同学们不太亲近他。申老师常在课堂上表扬他守纪律、坐姿好,给他信心。一次,他在日记里写:“老师的表扬,让我对学习有了劲头。”

有一天,这个温顺的孩子却突然爆发,和同学打了架。申邵梅没有急着批评,而是耐心询问。原来,李同学父母离异,他由爷爷奶奶带大,妈妈想接他走,他对抛弃自己的母亲一直有着怨恨,不愿意跟她走,甚至连面都不肯见。申老师明白,这是他人生的重要时刻,便对他说:“我们选不了父母,但能选对待他们的态度。你妈妈可能有苦衷,就算不想跟她走,也能和她说想法。”李同学和母亲见面后,在作业本上认真写下:“谢谢你,老师。”李妈妈打电话给申老师,哽咽着说:“我以为孩子永远不原谅我了,谢谢老师。”

这些浸润着体温的教育故事,恰似暗夜里的萤火虫,用点点微光照亮孩子们的心灵迷宫,而申邵梅就是那个永远举着灯笼引路的人。

家校共育:在裂缝处浇灌希望之花

一次家长会上,一位疲惫的父亲在签到表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了很久都没写完自己的名字,最后十分不好意思地低声说:“老师,我不识字,能不能按个手印?”

红星路小学近八成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类似的“揪心事”还有很多,在这些家庭中,申邵梅见过单亲妈妈训斥孩子后偷偷抹泪,见过留守儿童抱着手机等一个永远不会准时打来的视频电话,这些画面,成了她心里的一根刺,最后那根刺竟成了她的指南针。她沿着教育的方向,用情怀的丝线穿针走线,穿过那些亲子间的裂痕,把疏离缝成相依的纹路。

她为单亲家庭设计《做温暖而坚定的父母》课程,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让家长们扮演孩子的角色,体验被怒吼时的颤抖,被忽视时的失落。一位总爱用“棍棒教育”的父亲在情景模拟后愣了很久,最后红着眼睛说:“原来我儿子每次挨打时,是这种感觉……”

她为留守儿童启动“云相伴”计划,教孩子们录制“视频家书”。有个小女孩对着镜头小声说:“爸爸,我今天数学考了90分,老师夸我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而申邵梅站在一旁,悄悄把手机镜头调高,不让孩子的眼泪被拍得太清楚。她甚至把家长会变成了“成长工作坊”,让曾经只会低头玩手机的爸爸们,笨拙地和孩子一起搭积木;让总说“我没文化,教不了孩子”的妈妈们,试着用图画写一封“爱的家书”。一位母亲在课后说道:“原来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和他们一起成长的父母。”

作为“慧爱红星”家长学校的负责人,申邵梅还研发阶梯式家长课程体系,从一年级的“分离焦虑缓解”到六年级的“升学压力疏导”,每一场家庭教育成长课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与讲师团成员们并肩作战,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程。

在申邵梅的推动下,红星路小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家校共育文化。每月如期而至的2000余份《心语》小报,宛若一位知心的心理抚慰者,轻柔地缓解着务工家庭的教育困惑。

申邵梅常说“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共生共长。”当家长角色从“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当教师身份从“传授者”进化为“引路人”,教育的星火便凝聚成温暖心田的永恒光芒,让每个孩子都在关爱的滋养中绽放生命的华彩。

深耕沃土:在时光里酿造教育芬芳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的这句话,被申邵梅工整地抄写在教案本的扉页上。26年来,她正是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用阅读点亮一盏盏心灯。

初登讲台时,面对农村学校图书资源匮乏的困境,申邵梅毅然打开自己的童年宝库——将珍藏的300余册图书编号整理,在教室里搭起简易的“星星图书角”。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她坚持每天课前十分钟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当孩子们眼中开始闪烁期待的光芒时,她又巧妙地将“故事时间”转变为奖励机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享受成为“故事大王”的荣耀。就这样,阅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在深耕阅读教育的沃土中,申邵梅播撒下“411”亲子阅读工程的种子。亲子朗诵会上,务工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第一次并肩站在聚光灯下;一本本精心制作的绘本里,歪歪扭扭的字迹旁总能看到家长鼓励的批注;每学期“书香家庭”的颁奖现场,那些捧着奖状粗糙的大手和小手紧紧相握。图书漂流会上磨损的书角,诉说着无数个夜晚亲子共读的温馨故事,让文字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

三年来,1300多个家庭在这片书香中悄然改变——曾经沉默寡言的林同学父亲,如今总爱在工友面前炫耀和孩子共读的日记:“原来孩子的心里装着这么多奇妙的想法。”而今,校园里涌现的“阅读之星”已成常态,更珍贵的是,越来越多务工家庭的父母与孩子,在翻动的书页间破译了属于彼此的心灵密语。

在这片教育的星空下,申邵梅26年的执着守望,让无数曾经黯淡的星星重新找到了发光的轨道。“怀化市首届骨干教师”“怀化市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员”等荣誉见证了她的付出,但最珍贵的,永远是孩子们仰起笑脸时说的那句:“看,申老师,我也在发光呢!”

正如她在教育笔记中写下的:“每颗星星都有属于自己的轨道,而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相信——他们本就该闪闪发光。”这盏心灯,会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这份师爱,将如红星般闪耀,让更多渴望成长的心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