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9:19:05
老师:
我今年21岁了,没有好友,跟谁都不亲密。小时候父母忙,我们交流不多。长大后,尽量少回家,回去了也不知说点啥。与其他人相处时同样表达少,总是猜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关系中不放松。很羡慕那些与家人无话不说的人,我怎样才能拥有一段安心而亲密的关系呢?
玲子
玲子:
很多时候,家庭团聚就像一场大型的依恋实验,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关系中有各自鲜明的行为表现,这并不是谁的“错”。
所谓依恋,它源于婴儿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旨在通过亲密接触获得安全和生存保障,持续影响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式,就像一套预装的导航系统,默默指引我们在关系中的反应方式。
在亲密关系中,依恋类型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将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焦虑型和混乱型四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自如地表达爱意和需求,遇到冲突能主动沟通协调。焦虑型依恋则表现为“黏人雷达”持续扫描关系威胁,常担心被抛弃,需要持续确认对方的爱,容易过度解读信息、自我怀疑、患得患失。回避型依恋则往往倾向于保持情感距离,很难完全信任和依赖他人,很少身体接触。混乱型依恋在亲近与疏远间反复横跳,行为表现极不稳定,时而过度讨好,时而突然暴力,常见于创伤经历者。
神经科学已经证实,0至3岁是依恋模式形成的关键期。幼年与养育者互动形成的安全依恋其核心在于建立起“可预测的信任感”,即照料者不仅能敏感捕捉其信号(如哭声、表情),还能给予恰当的生理照顾和情感安抚,不仅允许其自由探索,还能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当婴幼儿的哭声反复得不到回应,其大脑会产生适应性改变。不同依恋模式就会导致特定的关系困境,如回避型依恋就容易在情感荒漠中逐渐自我封闭以自我保护。因此,早期的依恋关系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更深刻地塑造着我们在关系中的感受和行为。
依恋类型并非终生不变,即使早年未能形成安全依恋,成年后的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持续练习重塑情感联结的能力,构建起稳定的支持性关系,为自己挣一份安全的依恋。
首先,要学着自我觉察,自我理解,允许更新选择。有意识将关注重心从他人转为觉察内在自我感受,识别依恋倾向,理解被隐藏的依恋需求。学着在当下关系中经由情绪反应发现内在深藏的真实需求,允许当下做出更自由、不同以往的选择。
其次,要打破“自动反应”,启动认知重构,学会情感自洽,让每个当下成为治愈的新起点。如当出现“根本没人在乎我”的念头时,尝试记录具体事件,列举可替代性的解释或直面并列举反驳证据等。
此外,要勇于尝试,建立矫正性体验。学习在家人相处中表达“我希望……我想要……”;每天记录几件温暖的互动,定期与相对信任者分享脆弱的感受,尝试主动维持相对稳定的交流;在想要逃离或恐惧时多停留3分钟等。
接纳渐进式的改变,允许每次只在舒适区边缘迈出一小步即可,允许出现倒退,为自己微小的变化鼓劲,准备好应对倒退的预案等,都会让我们内心更有力量更安心。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虽然我们无法选择最初的依恋模板,但永远有机会选择如何去爱的自由。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程燕(湘潭大学)
责编:田燕
一审:田燕
二审:周红泉
三审:邹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