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郴州 2025-04-20 23:08:34
4月17日,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浙江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的“城乡融合看嘉兴”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在嘉兴启动,来自全国21个省份的近200名媒体代表齐聚禾城,共话城乡统筹的蝶变。
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49元,连续21年位居浙江全省首位。嘉兴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已经探索出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
对标湘南大地的现实图景,郴州近年来着力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加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湖南省政府“大抓落实”20条工作激励事项中,郴州“区域共进”工作榜上有名。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场跨越千里的考察,记者深入解析嘉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密码”,思考一个关键命题: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抱团
——制度创新的“破”与“立”
在嘉兴市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整洁的村道旁是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农家小院,大片的稻田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干窑镇历史上是个纯水稻产粮区,典型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干窑镇以范东村为主的“七村抱团”的形式成立“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47个种粮主体、28个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拓展了粮食烘干加工、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等农事服务功能,实现了区域农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联合作业管理的开展,既优化了全链条农事服务,也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这样的统一管理确实能让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集体抱团运作农事服务的经验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方面郴州也做出了一些探索。
比如,郴州的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以流域为单位,以村为节点、以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初步构建起乡村产业集聚发展、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良好局面。
在农机统一调配方面,安仁县探索推出了“农机一键达”手机App,让种粮农户可以随时用手机预约农机手上门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
但是,放眼郴州全市,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还处在专业合作社的初级阶段。整体规模不够大、服务不够精准、带动能力不够强。比如永兴冰糖橙、资兴蜜橘都是郴州的“王牌”产品。但这两个产业至今也没有嘉兴“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这样的“带头大哥”出现,农户散管、散卖居多,距全链条农事服务差距还很远。
制度创新最难迈过的往往是人的思维这一关。在郴州的个别地方,甚至连田块与田块的壁垒都尚未打破,更何谈村与村、镇与镇协同抱团发展?
郴州有着南岭生态屏障和“湘粤门户”区位优势,只要我们打破固有思维,破除一地一村的保护主义思想,通过抱团发展,用制度创新激活土地潜能,必能走出一条“山上种果、林下养菌、水田种粮、湾区送菜”的立体融合之路。
赋能
——传统产业的“守”与“攻”
嘉兴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不可比拟。但行走在嘉兴农村,眼见的也并不全然是“高、精、尖”,许多地方依然坚守着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坚持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位于嘉兴市海盐县的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国家级嘉兴黑猪保种场为依托,十多年间在育种方面持续投入,目前已形成包括“生物基因、良种繁育、饲料加工、智慧养殖、屠宰生产、肉品加工、冷链物流、生鲜品牌、餐饮连锁、文化旅游”的生猪全产业链布局。
在桐乡市梧桐街道桃园村,一片片槜李园映入眼帘。槜李是桃园村的特色产业,距今已有2500多年栽培历史。全村目前槜李种植面积约2000亩,共六万五千余株。槜李产业带动村中500余户槜李种植户实现亩均产值1.5万元,总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嘉兴这些成功案例,让那些认为传统农业效益低、难发展的人陷入深思。
郴州的“农业明星”并不少。种植方面,郴州的大米、烤烟都是“拿得出手”的品牌,小水果更是星罗棋布。养殖方面,临武鸭、东江鱼、莽山黑豚等特色品牌也不少。那郴州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仔细研究嘉兴的案例,我们发现,嘉兴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传统农业的坚守,更在于对传统农业的突破与创新。
青莲食品精心构建并全力打造了“高健康猪场+高健康种苗+高健康营养体系+高标准屠宰体系”的四位一体化模式。同时在国内率先成功拿下了猪肉无抗认证001号证书,拥有了国内最大的无抗生猪养殖量。
不仅如此,青莲食品还打造了沉浸式主题乐园“猪猪星球”,游客可以参观充满科技感和猪猪元素的数字展厅,欣赏妙趣横生的小猪表演秀。
桃园村还通过举办“槜李文化节”等举措,成功将“桃园槜李”打造为省创建级文旅融合IP。
可以看到,在嘉兴,科技赋能、智慧赋能、文旅赋能等方式在传统农业领域被“玩出新花样”,成为了非常有益的助力。反观郴州,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但“埋头苦干”的多,“玩花活”的少。郴州的企业里,除了吸引“食客”还能吸引“游客”的有几家?数字技术在传统农业领域的运用有多少?刚才提到,郴州的小水果星罗棋布,那我们的水果艺术节办起来没有,影响力如何?
传统农业并非一份卖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只要我们打好“农业+”这张牌,创造更多的“5G”农场、区块链平台、采摘研学地,必能走出一条从产品到场景、从生产到生态、从地域到数字的传统农业跨越发展之路。
共富
——乡村旅游的“表”与“里”
把嘉兴和郴州的乡村旅游拿来对比,似乎有一些“不公平”。
毕竟,“中国古镇看嘉兴”。嘉兴有着享誉海内的乌镇、观潮胜地盐官、千年历史的西塘古镇等品牌,乡村旅游资源好得让人“嫉妒”。
但抛开这些“先天优势”,嘉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以西塘古镇为例,现有保存完好的1.1平方公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整旧如旧,以存其真”原则,当经济的GDP与文化的DNA发生冲突时,首要任务是保护文化的DNA,始终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先行、传承为要。
近年来,郴州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郴州的乡村旅游已经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我们要在如何继续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提质旅游服务、提高“留客”能力等方面继续下功夫。
学习嘉兴经验,由“表”及“里”发展好乡村旅游,记者看来,就是要弄明白“乡村”与“旅游”的关系。
一是把握好“共生”的关系。我们要坚持以用促保,推动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整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谋划文旅融合发展,立足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和精细管理,努力寻求保护和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比如西塘古镇,就着力维护了2600多户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千年古镇的现代化生活气息,走进古镇就是走进了百姓人家,这也成为了古镇一大看点。
二是把握好“共建”的关系。发展文旅产业不能只是“一头热”,全靠旅游开发公司的单边投入,乡村当“看客”。而是要坚持多方参与,鼓励各方主体在各个环节发挥积极作用。要建立“管理者、经营户、居民”的联动共建机制,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乡村旅游的管理者、保护者和宣传者。
三是把握好“共富”的关系。发展文旅产业,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让持续火爆的人气变成村民致富的“财气”,这样的关系才能持久。
郴州的仰天湖、东江湖等地,通过景区开发,带动民宿发展,已经创造了很好的范例。但我们要警惕简单复制“网红村”的模式,在一波流量狂欢过后迷失方向。而是要把我们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产,把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场景,把分散农户转化为专业经营者,才能真正激活共富的持久引擎。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今日郴州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