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棋 犇视频 2025-04-20 23:00:58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杨正强 乔木
恶性肿瘤是危害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中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仍持续增加。
目前,国内恶性肿瘤防控形势严峻,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实施系统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湖南省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肖阳宝提醒,健康的成年人在进行肿瘤早筛时,任何单一的筛查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估。此外,筛查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做出最终判断。
1. 肿瘤早筛后,如何发现异常指标,如何正确应对?
肿瘤早筛是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从大量看起来健康、尚未出现症状的目标人群中筛选出极少数肿瘤高危群体,能够及早发现肿瘤,降低发病风险。
“肿瘤早筛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肖阳宝介绍,临床上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是癌症中晚期,治疗难度大、费用高,还治不好。癌症发现得晚,无论对于患者本人、家属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早筛、早查、早干预”能够让患者有机会被治愈,而且花钱少,可以说,“早筛、早查”是最好的肿瘤药。
在肿瘤早筛中,包括异常糖链糖蛋白(TAP)等肿瘤标志物是肿瘤早期筛查的好帮手,通过检测外周血中TAP等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即可追根溯源判断肿瘤的发生、发展。
肖阳宝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的成年人在进行肿瘤早筛时,不要单纯地以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几项指标为主,最主要的是在进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筛查的前提下,还要进行影像学等评估,比如常见的肿瘤早期筛查,肺癌进行肺部CT检查,消化系统肿瘤进行胃镜、肠镜、腹部彩超、腹部CT等肿瘤早筛检查,女性肿瘤包括乳腺彩超、妇科彩超等检查。通过影像学等评估,才能综合判断体内是否存在肿瘤,可以更为客观、更为准确地判断。
2. 目前肿瘤治疗有哪些?
肖阳宝介绍,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比较多,发展很迅速,临床上常见的疗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
根据肿瘤的类型以及临床分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手术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但部分患者术后需要辅以放化疗等治疗,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化疗是应用化学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直接攻击和杀灭癌细胞。
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抗原或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异常分子,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这些靶点,阻断其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介入治疗通过冷热消融等方式灭活局部肿瘤细胞,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除了以上常见的治疗方法,目前也研发出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多靶点联合治疗等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出了CAR—T细胞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等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微创介入治疗的设备和器械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肿瘤治疗正从“单一手段”转向“精准联合”的方式发展,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也在不断地进步。
关于肿瘤的常见误区,如何避免?
误区1: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就是癌?
真相:不一定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分泌、释放到血液等体液中的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等物质,正常人健康状态下一般不会升高,它可以存在于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内,也可以释放到血液、胸水、腹水等体液中,通常采用血液化验的方式来进行检测。
健康人的肿瘤标志物一般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下都提示恶性肿瘤,健康人的生理变化、部分良性疾病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例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妊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可能会引起CEA的升高。
那么排除上述生理情况及良性疾病,如果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是否考虑肿瘤需要进行谨慎判断,肿瘤标志物升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轻度升高,另一种是明显升高,但单纯肿瘤标志物升高,没有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证据,不能立即下癌症的诊断。如果发现一个或多个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高出正常几倍、几十倍,则需警惕癌症的发生。但是也并非绝对,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影像学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误区2:化疗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真相:不会
化疗是肿瘤全身治疗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会对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它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损伤体内原本就增殖速度较快的细胞,例如毛囊、胃肠道黏膜、骨髓等。因此,许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后,身体常会出现脱发、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部分患者及家属认为化疗副作用大,担心对身体伤害大,对化疗很抗拒。实际上,化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治疗手段,作为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走到今天有七十多年历史,它的副作用已经明显降低,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承受。化疗副作用通常出现在化疗后的一周,随后可逐渐缓解。对常见的副作用,医生通常会采取相应措施,提前预防呕吐、骨髓抑制及过敏等,也可根据患者化疗后的反应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及方案。
误区3:放疗后身体带有辐射?
真相:不对
很多肿瘤患者在放疗完成回家后不敢抱孩子,不敢接触家人,觉得身上还有辐射,会影响家人身体健康。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肿瘤放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肿瘤患者接受外部放疗机器的照射。放疗设备发出的高能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直接和间接杀伤,患者接受的辐射是瞬间产生、瞬间作用、瞬间消失的,患者不会变成放射源。当外照射停止后,治疗用的射线也就会随之消失,患者身体不会携带或残留辐射,所以不会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内照射是指把放射性物质植入到肿瘤患者体内,最常见的是后装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装治疗是把放射性物体放置在患者体内进行5~30分钟不等的照射,当拿出放射源后,患者体内不会带有放射线。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由于植入后会在患者体内放置一段时间,此时,身体会发出低剂量的辐射,且不断衰减,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在放射性衰减期间,建议远离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与周围人群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
延伸
这些“生活方式癌”,都应该来了解下
癌症能不能预防?答案是肯定的。专家表示,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长期作用而引发的恶性肿瘤,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方式癌”。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了饮食、运动、作息等诸多方面,且涉及不同类型的群体,其中有很多共性,但具体表现又各有侧重。
把以下的生活方式把控好,癌症的总体发病风险就会明显减少。
男性
吸烟和饮酒:部分男性习惯通过吸烟、饮酒来缓解或逃避压力。肺癌是男性群体较为典型的“生活方式癌”,男性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吸烟是导致男性肺癌的主要原因。男性应酬相对较多,有更多的饮酒机会,经常饮酒是诱发肝癌、食管癌等癌症的重要因素。
缺乏运动和不良饮食:部分男性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习惯久坐,缺乏运动,加上饮食不规律、无节制,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就会增加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风险。
女性
不良饮食:不少女性嗜好甜食、奶茶及其他高能量饮食,加上久坐、工作压力大,容易引发肥胖问题,增加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有的女性喜欢油炸、腌制、烧烤类食物,也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激素和孕育:使用外源性雌激素,比如某些避孕药或不合格化妆品;多孕多产、不洁性行为等,可能增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导致更容易患上宫颈癌。
情绪和压力:现代女性面临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容易出现激素水平紊乱,增加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等的风险。
年轻人
熬夜:作息不规律,沉迷于电子游戏、追剧或者夜生活,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这种生活习惯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增加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以及白血病、淋巴瘤等的发生风险。
不良饮食:年轻人往往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却可能不健康的饮食,偏爱烧烤、油炸类食物,外卖成为主要的饮食来源,日常摄入的食物往往高油、高盐、高糖,可能增加罹患胃癌、肠癌等的风险。
缺乏运动:很多年轻人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日常出行以乘坐交通工具为主,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罹患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的风险。
老年人
慢性病: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比如,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老年人,罹患胃癌的风险较高;患糖尿病的老年人,罹患肝癌、胰腺癌等的风险较高。
缺乏营养:老年人往往偏爱腌制、高盐食物,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由于牙齿不好、消化功能减弱,老年人的饮食结构单一,营养摄入不足,可能进一步增加患癌风险。
责编:李琪
一审:高煜棋
二审:郭文雯
三审:周文博
来源:犇视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