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遇见DeepSeek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20 15:31:40

□李晗妮 曾婷婷

“4·23日”世界读书日临近,“阅读”这一古老行为正与AI技术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当人工智能Deep-seek 逐渐渗透至读书领域,它究竟是“工具”还是“知己”?未来的阅读场景将会如何受影响?本期采访相关学者、从业者和阅读者,试图描摹技术与人文交织下的阅读新图景。

从“皓首穷经”到“一键触达”:

AI如何重塑阅读习惯?

“过去查史料要跑图书馆,现在输入关键词就能筛选出核心信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黄军建坦言,Deepseek等AI工具显著提升了阅读效率。在他看来,AI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效率革命(快速摘要、多语言转换)、体验升级(个性化推荐、可听可读的灵活形式)等方面。

然而,便利的另一面是隐忧。“依赖AI 筛选信息,独立思考能力可能退化。”黄军建指出,信息过载与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迫使读者需具备更强的鉴别力。岳阳市德兰书园创始人胡红梅对此深有同感:“真正的学问无法靠‘拼贴’完成。”她以自身为例,坚持通过纸质书系统阅读,“AI提供的是‘路标’,而深度理解仍需读者亲自‘行走’。”

对此,岳阳学院图书馆馆长、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教授杨厚均的观点颇具启发性:“知识积累的意义不仅在结果,更在过程。”他在一次演讲中强调,AI能瞬间呈现数据,却无法替代人与知识相遇时的情感共鸣。正如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阅读中的顿悟与成长,恰是技术无法量化的精神体验。

精准服务or精神共鸣?

AI能否成为“读书知己”?

“如果AI能模拟共情,它或许会成为我的‘书友’。”一位“95后”读者王筱瑜在采访中畅想。但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沈念在近期讲座中提道:“AI写作本质是算法的组合,缺乏对苦难的共情、对人性的叩问。”他认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生命的温度”,而这恰恰是技术的盲区。

黄军建则提出辩证视角:AI的“精准服务”已能满足功能性需求,例如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框架,或为学生解析古文难点。但若论“精神共鸣”,人类对书籍的情感投射、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仍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人与书的关系,本质是灵魂的对话。”胡红梅以读书会为例,“一群人就同一本书争论、落泪、欢笑,这种共情AI如何模拟?”

不过,技术演进正不断挑战边界。Deepseek若未来能深度融入情感算法,或许能扮演“辅助性知己”——它记得你偏爱的文学风格,理解你深夜读诗时的孤独,甚至推荐一本“像老朋友一样懂你”的书。但杨厚均教授的观点提醒:“情感的本质是‘不可控’,而AI终归是程序。真正的知己,必须包含意外与碰撞。”

在AI与书页之间

找到生活的刻度

对普通人而言,Deepseek 早已悄然潜入日常阅读的缝隙——大学生用它快速解析文献难点;上班族通勤路上听着AI转译的有声书;新手妈妈对照亲子共读书单,让睡前故事不再“书荒”。技术让阅读更轻巧,却也让人不得不面对选择:当“五分钟读懂《百年孤独》”的摘要唾手可得,是否还有耐心跟随马尔克斯编织魔幻的细节?当AI能代写读书报告,是否愿意亲自提笔记录心头的震颤?

“工具越聪明,人越要清醒。”“95后”读者王筱瑜在采访中感慨。或许,未来的阅读之道,恰如每个人书房里那盏旧台灯——AI是高效的电能,但照亮文字的温度,依然来自每个翻页的夜晚,纸张的触感,书香的气味,朋友共读时的讨论,或是一个人勾画批注时,笔尖与纸张的细碎摩擦,都是算法无可替代的东西。要让AI成为延伸视野的望远镜,而非替代思考的快捷键。正如古老书院里不灭的烛火,照亮的从来不只是文字,还有代代相传的,对世界的好奇与深情。

责编:王相辉

一审:马如兰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