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逸飞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9 20:00:28
文/宋逸飞
在“千村一面”的乡村旅游困局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以“村厨村艺大晒”为支点,撬动起文旅融合的深层变革。2024年该县以旅游收入突破40.81亿元、接待游客401.32万人次的亮眼数据,印证这条“文化认同×群众创造×产业转化”创新路径的实践价值。这场根植乡土大地的文旅实践,正在解构乡村旅游传统发展范式,重构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一、解构与重构:文旅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基因
(一)“三晒聚能”激活内生动力
保靖将传统赛事改造为全民参与的“晒场”,以1200余道特色美食、300余个文艺节目的集体展演,构建起“晒参与—晒成果—晒价值”的生态闭环。600余户商家入驻村集形成的“活动—参与—收益”正向循环,突破节庆经济的短期效应,使文化展示与经济效益形成持续互补。这种去中心化的群众共创模式,让乡土文化从观赏对象转变为生产要素。
(二)“场景再现”唤醒集体认同
保靖模式的亮点之一在于构建“场景驱动—主体激活—价值闭环”的创新生态。比如,通过“村厨灶台、村艺舞台、村集柜台”三维场景的沉浸式再造,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剧场。游客在打年粑、竹编等互动中成为文化共建者,非遗传承人主导的土家服饰走秀等节目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对话。此外,借助直播技术与“村集”实体空间,形成“线下体验—线上传播—产品消费”的立体循环,实现日均2000人次流量向产业收益的精准导流。
(三)“三维矩阵”催生流量裂变
乡村旅游强势“出圈”,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保靖县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交互”全域联动的数字化传播生态,成功将乡土文化势能转化为产业升级动能。在”村厨“品牌全球出圈、非遗IP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坛的进程中,其以新媒体账号构建的分布式传播网络,不仅创造单日200万次播放的流量峰值,更通过“文化传播—电商转化”的双向赋能机制,使保靖黄金茶、腊肉等当地农产品电商销售激增13.5%,成功将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50亿次全网曝光背后,印证“传播即生产力”的逻辑。
二、突破与启示:重构文旅新质生产力的两维坐标
(一)群众主体突破:从文化消费者到产业经营者
保靖模式最根本的突破在于重构活动参与主体。过去,群众多以文化消费者身份参与活动,在赛场周边品尝美食、感受文化氛围。如今,群众不再仅仅作为旁观者,而是价值共创者。80%参赛队伍由群众自发组建、获奖菜品直接进入餐馆菜单的闭环设计,既打破赛事壁垒,又形成商业闭环。此外,免费摊位让松花皮蛋、复兴苞谷粑等土特产从文化符号变为商品,推动群众完成从文化消费者到产业经营者的身份蜕变。这种“低门槛参与、高价值回报”的普惠机制,使群众不仅满足自身文化消费需求,还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从被动消费到主动经营的跨越,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文旅生态构建:从流量聚合到产业转型升级
在破解“流量如何留量、体验如何增值、文化如何变现的产业命题中,保靖县以系统化思维重构文旅价值链:通过“村厨”IP孵化培育乡村文化品牌,依托“灶台-舞台-柜台”场景矩阵重塑消费逻辑,借力数字化传播实现产业破圈,最终形成“文化符号激活—消费场景再造—产业生态重构”的转型升级路径。保靖文旅生态的构建,标志着从传统资源驱动向创新生态驱动的战略跃迁,为县域经济开辟出差异化的发展新空间。
三、未来图景:可持续生态的构建逻辑
面向2025年,保靖县提出“四重升级”战略:活动层面打造“三村三茶三化”IP体系,以全年活动矩阵延续文化热度;产业层面通过“嵌入式发展”实现美食、文化、体育的跨界融合,形成产业链条效应,不断为乡村旅游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层面构建“IP—产品—服务”标准化体系,通过品牌授权、联名合作实现溢价收益;机制层面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可持续模式,实现流量价值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这种从“节庆引爆”到“生态培育”的转型,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系统化深耕阶段。
四、结语:在逆境中破局的乡村旅游
正如“村厨村艺大晒”总策划由守义所说:“‘村厨’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场非遗的盛宴,是四海宾朋的‘知音之约’。”
这场以群众为主体、以烟火气为底色的乡土实践,不仅是对非遗的“自知之明”,更是在现代化浪潮中实现“文化自主适应”的典范。这种扎根泥土、面向未来的文化觉醒,既延续《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血脉温情,又以数字技术激活乡土社会的现代生命力,展现出乡土经济的强大活力,为广大偏远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自觉—产业自强—生态自洽”的系统解决方案。
责编:李璇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