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地名故事⑫|视频:新化县圳上镇:山水圳上 红色热土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8 15:42:26

【卷首语】

“人有姓名、地有地名”。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承载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

那些熟悉的地名,有的一直在沿用,有的正逐渐被遗忘、被替代。我们将一路追寻,努力寻找、挖掘、保护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守望地名里的家园情思,让娄底地名生生不息演绎出城市发展的美好画卷。

“娄底地名故事”专栏,将和您一起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留住地名“乡愁记忆”。

地名由来

圳上镇地处新化县城东北部,东北与安化县为邻,南与吉庆镇相依,西与白溪镇接壤,位于雪峰山东麓,大熊山南面,资水之畔。地势东南、西北两侧高,向西倾斜,境内有三条山系夹三条河流从东向西流入资江,版图像个马蹄形。东西最大距离为19.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20.7千米,总面积为26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7万人,是娄底市面积最大的乡镇。如果把北面高耸的大熊山看成土字,南面三条平行的河流则为“川”字,“土”和“川”合并形成“圳”字。从圳上整体地形而言,圳上、山溪一带相连数十里,形成个大田垄,周围都是高山,中间一马平川,田垄中圳水河流过,至伏雁山后,整个山体把河流阻断折流,使圳上田垄形成一个“凼”。因为发音的关系,人们将“凼”字慢慢演变为谐音字“上”,于是就称此地为圳上。

红色资源

在圳上,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圳上人养成了崇文尚武、诚信重义、勤奋上进、行善好施、乐于助人的独特性格。有不畏强势,敢于与蒋介石分庭抗礼,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策动和平解放湖南的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诞生立下卓越战功的华夏名将陈正湘;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援救落水朝鲜少年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1岁的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这些革命先烈,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圳上人们的骄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圳上青年投身国防事业,进入部队报效祖国。

方鼎英故居:位于圳上镇鼎英村的神仙坪,始建于“民国”35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住房30余间,是一座中西结合具有东西两个天井的大型院落群建筑,从解放初期至1979年为圳上区人民政府驻地,现故居被湖南省批准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陈正湘将军亭)

陈正湘将军亭:坐落于圳上镇干家村明熙寺后的虎形山上,1993修建。亭中纪念碑镌刻了将军从1930年参加红军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一生功绩,将军逝世后,有三分之一骨灰葬于此,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罗盛教故居)

罗盛教故居:坐落于罗盛教村(原桐梓村),现为湖南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始建于1931年,1954年县政府拨款为其修缮,1978年加修围墙。2018年省政府拨70多万元对故居进行整体修缮。岁月的痕迹为其蒙上了古朴厚重的色彩,室内的陈设还原了英雄成长的环境,墙上的照片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现故居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圳上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位于圳上村,2022年修建。入门西面长廊镶嵌20米长石碑,碑文概述了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创建红军到被迫长征,遵义转折,陕北会师,十四年抗战,三年解放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东面镶嵌了10米石碑,碑文概述了陈正湘将军从15岁投身军旅、参加北伐,1930年参加红军后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战功显赫,在平型关战役中率部击溃日军抢占1363高地,在黄土岭战斗中率团打败敌酋中将阿部规秀,在解放战争中率领纵队指挥多场战役的英勇事迹。

历史遗迹

圳上在明清时属石马庙前,“民国”为时雍团、四教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化县第六区,后为十八区,后改为圳上区,1995年建立圳上镇。圳上素有“湘中古村”之称,它的人类活动史,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6年,新化县文物部门考证,在圳上镇干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同时在圳上河谷一带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陶片——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遗址:在圳上镇山间,至今仍留着茶马古道的遗迹。这些古道由青石板铺成。虽历经岁月侵蚀,仍留下了马蹄踏过的印痕。山茶岭、邓家湾、山溪界、莪莉界、将冲界、坪山界、酹溪坳、黄茅界、牛蹄界等山间均建有茶亭,曾是马帮歇脚,补给的地方。这些保存下来的石板路,静静地诉说着古时的商贸历史。

(风雨古桥)

风雨古桥:圳上之所以说是湘中古镇,古老的风雨桥就是例证之一。圳上河多,古时居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河面修建了各种各样的风雨桥,有龚家桥(清道光年间建)、又一桥(“民国”王子年建)、顺水桥(1905年建)、永镇桥(清宣统元年建)和银溪桥(清同治十二年建)等。桥两头有石刻、石雕、对联等,彰显了圳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形成了圳上独特的风景。

(圳上河夜景)

圳上河:圳上河两岸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可同苏堤媲美。尤其是圳上村河段,更是画中有诗,白日可见河面波光粼粼,廊桥两岸梭连,歇凉亭两岸互衬;夜晚千万颗珠灯闪闪,灿如天上繁星;清晨,薄雾笼罩河面,如梦如幻,偶见三五人群在两岸垂钓,享受着悠闲时光。圳上河,是圳上镇居民情感的寄托,圳上河,也承载着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梅王洞:坐落于黄溪水库库区中段北上方的原南华村地段,故又叫南华奇洞。洞口豁开山腰中,呈弧形,高二丈许,宽二丈余。洞内共有十三厅,厅厅有奇景。十三厅过后,遂进入一马平川,平川约500米长,下可见潺潺溪流,平川宽可并行四辆载重汽车,其平川处也有三景引人注目,一是壁顶有恐龙化石。二是有双龙戏珠化石,三是尽头处还有一口大型的春秋平安钟。曾有一位诗人游南华奇洞后附七律一首:

南华溶洞悔迟游,览遍洞厅羡不休。

石笋石林波月逊,玉床玉鼓龙宫羞。

十三厅布千般景,万种情销一叶舟。

寄语寻幽天外客,搜奇掠险此中求。

风俗物产

松山水酒:新化水酒起源于商周,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经三千年传承,圳上水酒已贯穿于圳上镇人们的生产生活,以本地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选用优质山泉水,配以天然中草药酒曲,将古法酿造与现代工艺相融合,所产水酒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入口绵柔、回味悠长。与经济、民俗、礼仪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水酒文化。圳上松山水酒,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化纯粮发酵酒行业的龙头品牌。

茶叶:圳上茶叶品质卓越,古时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贸易商品,曾远销边疆地区,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如今,圳上镇的茶产业蓬勃发展,新的制茶技术与传统工艺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延续着这份千年的茶香传奇。

茶油:圳上镇山多地广,油茶林资源丰富。当地产出的茶油品质上乘,色泽金黄透亮,营养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无论是日常烹饪还是药用保健,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圳上豆腐:豆选优良,浸泡一夜,磨成豆浆,开水泡浆,纱布过滤,烧开水浆,加少许石膏,竖筷上箱,制作传统,鲜味可口,特别是泥鳅钻豆腐,更是回味芬芳。

糁子粑:以当地子为原料,加少许糯米碾成粉后揉捏成团,再捏成一个个小圆饼置锅内久蒸,吃来口感糯软,带有独特谷物香气,特别是糁籽粑蒸鸡,有联赞之:“细做粗粮方入口,大呼美食久垂涎。”

圳上辣酱:圳上辣酱堪称圳上美食的一绝,选用本地新鲜辣椒,搭配精心挑选的香料,经传统工艺腌制、发酵而成,其色泽红亮,口感鲜辣醇厚,兼具咸香与微甜。无论是拌面拌饭,还是用作烹饪调料,都能为菜肴增添独特风味,是圳上人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调料,承载着圳上人的独特饮食记忆。

娄底市民政局 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 联合出品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