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8 15:55:47
文丨杨 帆
在吐鲁番四月的晨光中,四棵碗口粗的紫穗槐被起重机缓缓吊起,根系包裹着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老校区的泥土,稳稳落入新校区立德广场的树坑。师生们屏息凝视,仿佛看见一段跨越廿六载的时光,正以根脉相连的方式悄然延续。作为湖南第十批援疆工作队队员、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校长,我深知这不仅是树木的迁徙,更是一场关于教育使命的生动隐喻。
老树新枝:一场跨越二十六载的“救赎”
2023年5月,初到实验中学时,最令我震撼的便是校园里那四棵盛放的紫穗槐。春日里,紫色的花穗如云似瀑,香气馥郁。可奇怪的是,四棵树的树干却歪斜扭曲,靠支护才勉强站立。总务处的老师告诉我,早年因疏于养护,加之吐鲁番狂风肆虐,它们便长成了这般模样。每每路过,我总忍不住驻足沉思——这些树多像成长中的少年啊!若无人扶正根基,任风雨侵袭,再美的花枝也会失去挺拔的姿态。
今年恰逢学校迁址新校区,我便动了心思,提议将老校区的紫穗槐移栽至此。不仅因它们承载着实验中学办学二十六载的校园记忆,更因我想借此机会“修正”它们的生长轨迹。正如教育者的使命,是为每一株“幼苗”培土固根、扶正祛邪。
仪式背后:泥土、清水与红丝带里的传承
移栽仪式上,师生代表们用取自老校区的土壤填埋树坑。校领导培下第一锹土,教师与学生代表依次添土,层层叠叠的泥土中,凝结着代际相承的温情。“根脉相连,沃土育新枝!”当清水浇灌树根,红丝带上写满“我与实验中学共成长”的寄语时,无人机盘旋升空,定格下“红色年轮”的壮美画面。
这场景让我想起高三女生祖拜旦。前些日子,她因人际矛盾深夜向我电话求助,眼中噙着迷茫的泪。通过一次次谈心、一场场班会,她终于融入集体,成绩也突飞猛进。成人礼那天,她将红丝带系在老槐树上,写下“感谢老师为我扶正人生的枝干”。
园丁使命:在边疆大地书写“立德树人”
吐鲁番的晨风依旧有些凉意,但新校区的紫穗槐已挺直腰杆。这不禁让我想到教育的力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那个曾经被我校园巡查时在厕所撞见抽烟的男生伊克散江,严厉批评后,又陪他制定未来的学习计划,当我在校园里再一次遇见他,收到的是他明朗的笑容和主动的问候;曾经,偶有清晨,电话惊醒还在睡梦中的我,话筒那头传来学生焦虑的倾诉……这些片段,恰如园丁修剪枝杈的过程,虽需耐心甚至阵痛,却能让生命向阳而生。
作为一名教育系统援疆队员,我深知边疆教育的特殊意义。这里的孩子如沙漠中的胡杨,只要给予足够的养分,便能向下扎根、向上擎天。建校二十六年来,一批批湖南“四有”好教师跨越关山,奔赴边疆,用智慧与汗水托举起无数孩子的梦想,实验中学实现从简陋平房到现代化校园精彩蜕变,这无不凝聚着湖南作为对口援疆省份的倾力支持与教育援疆的使命担当,它既是湘疆两地教育协作的丰硕成果,也正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新时代新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
未来可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望着新校区挺拔的紫槐,我仿佛看见未来的边疆学子——他们眼中有光、脚步坚定,在实验中学“全市领先、全疆一流、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引领下,正成长为建设新疆的生力军。而这座承载光荣传统的新校园,也将如天山雪松般巍然屹立,见证更多“人生第一粒扣子”被郑重系好。
自治区即将迎来成立七十周年,七十载风雨兼程,这片广袤大地上的每一寸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的深耕。作为一名援疆教育人,我愿继续做那培土的园丁,让教育的根脉在这片热土上绵延不绝,让每一棵树苗都能笔直生长,最终连缀成荫,泽被未来。
(作者系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校长、湖南省第十批援疆队员)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