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褶皱处,文脉的破土与重光——茶陵·攸县作家携手举行“红色寻迹”采风活动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8 09:29:1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8日讯(通讯员 刘和云)攸洣合流湘水阔,同追烽火笔端春。417日,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株洲市茶陵、攸县作家携手举行“红色寻迹”采风活动。攸县文联,攸县联星街道领导与干部、大屋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参与了此次活动,人数达100多人,线上观看人数20000多人。茶陵与攸县的作家们,以笔为镐,叩向历史的岩层——这不是一场寻常的采风,而是一次在红色褶皱处的考古,一次对民族红色基因的溯源。

史痂:雷公仙里弹痕与未锈的遗韵

雷公仙不是一座山,而是一道未愈合的伤口。

晨雾中,作家们沿石阶攀援,岩壁上嵌着弹孔与野菊的根系,从爱国主义教育馆,雷峰寺,尤其是那抗日志士纪念碑,肃穆感油然而生,耸立风雨中的抗日志士纪念碑,牵动作家们的思绪,1944年,日军3师团主力部队及野战炮联队主力侵占攸县,县城沦陷。76日,国民革命军150师和161师共4个团进驻雷公仙一带,准备在攸北作战的国民革命军72军协同收复攸县,但日军早已防备,突然向占据雷公仙国民革命军炮火猛烈攻击,经过浴血奋战,国民革命军十四名英勇抗日官兵的鲜血洒在沙陵陂这块热土上…

望着这千疮百孔的战壕,回想到当年这场战斗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尤其当地群众含着泪水和悲伤将14名阵亡的烈士忠骨葬在雷公仙山脚下。2000年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当地村民自愿捐款,义务投工建成抗日志士纪念碑。2015年攸县县政府在纪念碑上刻上碑文。纪念碑的后面,一排石楠整齐地排列,那上部的红色和下部的绿叶片,似火焰,又如彩带,后面伫立松树,松针上未干露珠,好像睫毛上挂上了泪水。从纪念碑前俯瞰峰下,满垅春色,田园平整,道路畅通,楼房别致高雅,充满着诗情画意,充满着勃勃生机。于是作家们有的拍照,有的甚至当场拍视频发抖音,镜头里录下了抗战时期湖南保育院的遗址。这忙碌的场面惊飞山雀,惊动了沉睡的烈士。作家们拿着采访本记录全民抗战英雄事迹。一位陈老作家一边挥笔记录着,一边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深情地说,“今天生活快乐,快乐生活都是享你们的福啊!”

梵钟:千年古刹里的生死赋格

午饭后,作家们没休息,来到了千年古刹灵龟峰进行采风,作家们听到美妙动听佛教音乐,尤其目睹灵龟寺景观:江南风格,古色古香庙宇,禅房花木,亭台楼阁,坐落有致,飞檐翘角,雕樑画栋。尤其那清朝旷世奇才陈之丕留下对联: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泛舟,水推舟行洲不行。这动人的绝句,让作家们产生了创作灵感。寺内住持介绍:19281125日,党组织派谭震林深入攸县开展党组织工作,却被国民党反动派联防队发现,无奈情况下,半夜躲进寺庙避险。尼姑见饥饿的谭震林,把他藏进柴房,用茅柴作掩护,国民党反动派联防队员,见寺庙烟雾缭绕,挡住了搜捕队员视线。搜捕联防队走了,尼姑悄悄地对谭震林说,“也许菩萨显灵。让你躲过这一劫咯!”谭震林直至1955年回攸县,特意来灵龟寺拜访灵龟寺老尼姑,表达了感激之情,从此以后灵龟寺得到了地方政府重视和保护。

墨痕:笔锋裂变处的山河密码

下午230,茶攸作家兴致勃勃来到了古色古香的石山书院,拿出写作的工具记录着书院的历史,书院创建于南齐,是中国最早的民间书院,原址位于攸县莲塘坳镇阳升观大觉寺。为了继承并弘扬书院历史文化精神,2010年,攸县政府投入资金,将石山书院重建于县城文化园内,书院的“攸州大讲堂”已成为攸县文化教育重要基地。讲堂内金黄色木板上镌刻着《道德经》,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贺京沙书写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茶陵县作协张冬娇主席高兴地对攸县作协刘湘林主席说,“下次有机会也通知我们听课学习取经。”刘主席深情地说,“咱们山脉相连,情同手足,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话音刚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刻,掌声和笑声,在书院上空久久地回荡。

接着,作家们来到文化广场谭震林铜像前,向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黙默致哀和敬礼,感恩这位为茶攸两县作出贡献的伟人。为了更详细了解铭记这位伟人的光辉业绩,作家们马不停蹄到达谭震林纪念馆,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他动人的功绩和催人泪下的故事。有的挥笔记录,有的拍下一幅幅照片。作家们和博物馆同志在纪念馆前面合影留念。

在攸县作协驻地,两地作家畅谈采风体验,进行了文学创作交流。攸县作协向茶陵作协文友们赠送了记录老一辈革命家事迹的《谭震林传记》《余来传记》《蔡会文传记》《唐有章传记》等文学作品,茶陵县作协向攸县作协文友们回赠当地作家创作编辑的书刊。

最后,攸县作协刘湘林主席邀请茶陵作家一行,参观攸县老干部(老年)大学,参观了该校文学系文学班,接着,登上校部四楼书法艺术展示厅。新中国十大元帅画像剪纸、一幅幅书法作品,让大家留连驻足。作家们竖着大拇指:“上了档次,都是精品佳作”。下午530分,作家们依依不舍离开校部。

暮色漫过石山书院飞檐时,灵龟寺的晚钟惊落最后几粒松籽。作家们的车灯在七点零七分钟亮起,十四束光刺破薄雾,恰似当年沙陵陂的十四支火把穿透硝烟。

茶陵江畔的传感灯的亮起,与攸水倒映的星子连成珠链。大屋场的炊烟裹着墨香攀上铜像的褶皱,将未写完的故事藏进谭震林军装的第一枚纽扣——那粒铜质星芒里,正生长出连接两县文脉的连理枝。



责编:张咪

一审:张咪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