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档案馆: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记忆

时友宜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8 08:40:46

文/时友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苗、汉族等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文化沃土,从里耶秦简的惊世出土到苗族古歌的世代传唱,从土司文化的千年遗存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风情,湘西的历史文化始终以多元、神秘的面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大量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古籍文献因历史保管缺陷等多种原因而面临损毁、消亡的风险。为更好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湘西州档案馆2023年起启动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作,馆班子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班子成员带头,集全馆之力,通过对馆藏古籍进行全面清理、系统归集、规范管理、深入研究,让民族文化记忆永久留存并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一是积少成多,逐步形成特色馆藏。通过民间征集、社会捐赠、代存代管等多种方式,收藏、征集历史古籍400余种、2000余册,涵盖里耶秦简、方志、史书、拓片、族谱等多个门类。其中,重量级特色档案包括:里耶秦简“必泰平”简和“自城出入”简,这两枚秦简的入馆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首次收藏秦代原始档案,填补我国档案馆馆藏秦代原始档案的空白;溪州铜柱铭文拓片记录五代时期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之间的溪州之战及其盟约,是研究溪州铜柱的重要载体;明永乐《东书堂集古法帖》集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明代文化审美的重要资料;明崇祯版《汉书》以其精良的校勘和刊刻质量,为后世提供可靠的史学研究版本;道光年间严如熤所纂《苗防备览》独创性地将舆地、风俗、传略等熔为一炉,堪称清代苗疆治理的“军事民族志”;清宣统《永绥县志》、清光绪《乾州厅志》、民国《永顺县志》和民国《湖南通志》等方志文献通过“疆域”“建置”“武备”“风土”等立体框架,不仅系统保存湘西地区的行政沿革、赋税制度与军事布防,更以“职官志”中的流官履历、“风俗考”中的节庆记载,微观再现多民族交错地带的文化互动。这些珍贵文献的整理和收集,不仅丰富馆藏资源,也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专库专管,全力确保古籍安全。为确保古籍文献的长久安全保存和高效利用,湘西州档案馆采取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实行“专人专管、双人双钥、双进双出”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管理流程,同步配设专业恒温恒湿系统及防虫防霉设备,实施24小时环境监测,确保古籍存藏条件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实现长效稳定防护;组织专人对2000余册古籍进行系统整理、分类编目,同时,为每册古籍量身定制无酸纸盒及仿古式样等专业保护装具,所有整理完毕的古籍均按分类规范上架,进一步提升古籍保护水平。下一步,还将计划对部分破损、虫蛀严重的古籍开展抢救性修复。同时,启动数字化工程,对珍贵重点古籍的扫描和著录,为后续研究利用提供便利。

三是深度研究,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为充分发挥馆藏古籍文献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湘西州档案馆近年来实施一系列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在档案文献遗产申报方面,湘西州档案馆已分别联合里耶秦简博物馆、永顺县文旅广电局将里耶秦简和溪州铜柱申报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前已通过湖南省档案局审核通过,报国家档案局审批;在学术研究方面,由该馆馆长翟辉撰写的《溪州铜柱》一书已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深度解读溪州铜柱的由来、铸造、立地、形制、铭文以及历代与溪州铜柱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相关文物、文学作品等,为研究湘西历史、南方民族史及至中华民族史提供全新的文化成果,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在古籍整理方面,由副馆长杨艳华任负责的《溪州官牍》校注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溪州官牍》系清咸丰十一年初至同治二年底永顺府官方档案,其收录张修府在任永顺知府期间的官方公牍、文书档案以及张修府个人撰写的非政务性文章,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地方发展、风土人情等,因其为官方性质的文书档案而成为研究清晚期湘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权威性的地方史料。目前该书的校注工作已完成二稿审校,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出版。湘西州档案馆还于2025年启动湘西珍贵古籍史料整理计划,拟对馆藏的部分重点古籍史料进行系统校点整理,通过对这些古籍的整理、标点、校注和解读,力争公开出版一套高质量、大众化的古籍史料校注本丛书,让珍贵的历史文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通过这些系统性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工程,湘西州档案馆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集保护、研究、利用于一体的工作体系,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积极贡献,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这正是古籍保护最深层的意义:让历史的血脉永远奔涌,让文明的火光永远照亮前行之路。

责编:李璇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