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评论丨从坤叔身上看“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8 00:02:21

张英

4月13日,东莞助学老人张坤离世,享年80岁。这位长期助学的慈善家被人亲切地称为“坤叔”,他离世后,数百位曾受他资助的学生自发前往东莞吊唁,泪洒当场。

助学37年,资助学生多达9000余人,创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这是坤叔80年人生中最关键的几个数字,而这几个数字也定义了他的一生:抱“弱德之美”,行“群德之善”。

“弱德”属于私德,弱德之美在于坚忍柔和、谦卑内敛但充满力量。“群德”属于公德,群德之善在于携手奉献的无私和大爱。

坤叔曾说:“我希望‘千分一’这个团队能够专注于助学,而且是‘一管到底’,不放弃,不要作秀,踏踏实实地走,用一颗平常心来做慈善。”37年来“壮心未与年俱老”,他和他的团队始终在场,以“燃灯者”的姿态,点燃一颗颗星火。

这其中的道德实践与初心坚守,彰显的即为“弱德”,因为“助学这件事,一旦开始,就没完没了”。团队协作与代际传承,则体现了“群德”,一些接受资助的学生,后来成为“千分一”的核心成员,薪火相传。

以柔弱之姿行刚强之事,以个体之善引群体之德,不少像坤叔这样的慈善人士,在从个体公益到组织公益的过程中,使“弱德”的独善其身与“群德”的兼善天下达成了统一。而这种从“我”到“我们”的升华,也成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资源。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公益慈善自有其初衷和目标,要达成目标,所需仰仗的正是“弱德”与“群德”。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公益组织总数已超过90万家,它们在教育、环保、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一个慈善者、公益组织的故事,都为这个社会注入了一份温暖和希望。也许我们无法成为慈善家,但当我们或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迷思,或迷失在群体无意识的盲从中时,不妨来听听这些故事,学一学他们的精神,重新思考一下何为真正的生命价值。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