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人”马罗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7 21:17:12

文丨骆志平

“核雕”属微雕技艺,刀尖上的舞蹈,手稳、心稳、刀稳,才能在方寸之地,雕出想要的东西。学“核雕”的人不少,像马罗成两口子这样,凭手中刻刀,把小日子盘得红红火火的并不多。

马罗成1983年出生,20岁开始专业创作,在长沙“核雕”人中,入行较早,名头较大。那天相约聊嗑,他拖着一个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核雕小把件。我随手拈起几样看了看,刀工手法都不错。

我问他:“核雕这活儿,看似不起眼,暗隐大乾坤,从纯艺术角度看,其难度,不弱于其他门类雕刻,这样表述对吗?”他点点头,接过话题:“核雕技无止境,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与其他雕刻不同,核雕刀下做减法,一刀踏漏,全盘皆输。”真正的大师,刀法干净、刀下传神、有自己独到的风格。

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核舟记》,描述了明代王叔远的核雕作品“东坡泛舟”。方寸之核,栩栩如生地呈现着五个人物、八扇窗户及船桨、连炉壶都清晰可辨,除此之外,还刻有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字。刀工之精湛,意蕴之高远,惊叹古今,可谓核雕艺术中的祖师之作。据说,该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人认为,“核雕”随手取材,花不了多少成本,那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初学者练手,不择核料,刻崩了顺手一扔,真正的高手,动起手来,颇有讲究,这和写字画画的名家,对笔墨纸砚有要求,同样一个理。

核料大多属于中空材质,密度、油性、果核壁的厚度各不相同,选哪种核料下刀,“核雕”人各有偏好,但上手的核料,必须找得到感觉,一般来讲,核料需要存放三至五年,自然阴干,方可持刀上阵。选料不精,刀工不妙,都容易带来雕漏的风险。

然而,要想雕出意境高远的作品,光有这些不够,还得多读书,至少得到唐诗宋词中泡个澡。否则,手到心不到,心到手不到,雕出的东西肯定没味道。


核雕技艺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到处有高手,派系也多,有苏工、南工、北工,殷派、须派、海派等。每个地方都有一点自己独到的风格。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一般脱离不了浮雕,立雕,镂空雕等几种表现形式。

马罗成告诉我,雕刻一件作品,需要用到20多把不同型号的刀,平底刀、底刀,、圆底刀等,各施其责。制作出来的摆件、挂件,串珠,吊坠,抛光打磨后,十分漂亮,长时间佩戴和把玩,会慢慢变红变亮。产生包浆玉化的效果。

现在,街头上流行文创小佩饰,价格亲民,很受游客喜欢。聊得正欢时,其在一旁的妻子小吴有意无意地插上了话:“核雕”文创是个新赛道,走心的活儿,比的是嗅觉,刀法一变,手法一换,题材一打开,无数的灵感便可变成走俏的小核雕。听了这话,我猛然一惊,此女子钻得深,讲出的几句话,对得上时代的榫卯,一个有手艺,一个懂营销,不发点小财才怪呢。

我问马罗成:“你憨憨实实,怎么找了这么一个漂亮能干的老婆?”马罗成摸了摸脑壳:“她是我徒弟。”我笑了,顺便调侃道,这可是真传咯!他老婆赶忙抢过话头:“我是看中了老公的才华。”

据文字记载,核雕源自宋代,盛行于明清,那时,使用的核料,多为本地的桃核、杏核、榄核。现在不同了,不少“核雕”师傅用起了国外的老挝核。

马罗成门下弟子30多位,有的纯属个人爱好,有的为了谋生。其中有一名叫蒲忠旺的大学生,悟性高,喜欢核雕艺术,从大一起,边修学业边学“核雕”,现在,凭手中技艺,刻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看来,学门手艺,关键时刻,真还可当成饭碗用。马罗成幼时跟着父亲学过雕刻,后来,遇见了核雕大师王鼎新,拜其为师,成了一个真正的“核雕”人。王为美术科班出身,海派风格,作品题材广泛,富有感染力,在当代雕刻艺术门庭中,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

时间一晃22年,马罗成传承了师父手中的技艺, 也成了“非遗” 技艺代表传承人。第二次见面时,我仔细品鉴了他的九子弥勒作品,一颗榄核上,一个弥勒,九个童子、十全十美,个个栩栩如生,刀工流畅,带有“曹衣出水”之韵,创作中还融入了Q版元素和泥塑手法。我问他花了多少心思,他说刻了三个月。类似这样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一般舍不得出手。

别小瞧了核雕的魅力,一方小天地,通体匠人心。一枚好的核雕作品,凝聚了一个“核雕”人的手艺和才情。一个核雕师傅,光练习雕、镂、镌、锉、凿、钻等手法,就得耗时好几年。

有些技法之外的法门,靠的是天赋,师傅传不了,徒弟也学不来。同样一枚果核,出自不同手艺,雕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把玩之人,看中的是核雕中蕴藏的吉祥,花点小钱,买份心安,或买份欢喜。

做生意的人,脖颈上挂着一个小财神,老年人手腕上戴着一个小寿星,礼佛的居土恭请一枚核雕的《心经》,外生美感,内生愉悦,文化记忆里的祈盼,落在了细小的“核雕”中

马罗成是幸运的,干了一件适合自己的活。不然,凭其内心的佛性,要想在热热闹闹的世界中争碗饭吃,不一定能够吃得香。其心性内敛,刀沉力稳,这种先天的禀赋,决定了他在“核雕”这一行当中,深耕细作,有可能走得更遥远。其老婆跟我讲:“马罗成的核雕很走俏,没现货,想买得预订。”

或许,这就是非遗带来的力量,纯手艺,清静无为,可以疗伤。也可把生命的美感,置入到了血脉相牵的技艺中。愿天下“核雕人”刀痕不漏,才情不减,待到《东坡泛舟》邀明月,挥刀上阵,雕得清风徐展,幽兰自开。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