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 激趣法----学生写出好文章的捷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4-17 17:03:39

文/李俊萍

学生,都希望自己一提笔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可是,往往又为习作而头疼。学生怕写作文,说白了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钻得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语文老师用你深厚的底蕴最大程度的影响和激发学生。学生有了就像我的学生总是问我,老师我们这个星期要写啥作文呢?扬起的笑脸证实了他们对习作课的期待和喜欢。

一、 以题目激趣。我们说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我在指导孩子们习作时进一步证实了只要题目选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就像我们在阅读时看见吸引人的题目下意识就有了往下读的兴趣。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熟悉人的一件事时,就引得学生激情满怀,题目一给出,群情激奋。我说孩子们熟悉人的事很多,不要千人一面。都是半夜醒来看见妈妈疲劳的神情。关键是选一件最打动你的去写。题目首先必须有磁性。一位女生说,她要写奶奶给自己做饭一周不重样。我说那你准备定啥题目呢?孩子想了想说,我把题目定为“奶奶的菜谱”。同学们纷纷夸她题目新颖。于是大家根据自己的人和事,开始精心选择自己的文章题目。班里一位男生的爸爸就在学校对面饭店打工,好几次他面对自己孩子老师的尴尬我记得很清楚。这个男生正好写自己的爸爸,他的题目很引人,爸爸的味道。孩子结尾意味深长的写到,我渐渐喜欢上了爸爸身上的饭菜味,那是我引以自豪的一种起早贪黑勤劳的味道。还有个孩子题目是老师的袖套,把我的袖套写的很是生动。一连串有趣而富于诗意的题目涌现出来。万事开头难。学生奋笔疾书,一蹴而就,而且多数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出彩的地方,便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位女生写爸爸的皮鞋,从一双皱巴巴、满是灰尘的皮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为各大酒家送酒,奔波劳累的父亲形象。所以,我感到孩子们定好了题目,那种灵感油然而生。文章很是感人。

二、以情境激趣。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写作的兴趣有了,创作的欲望也就产生了。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他们肯定会争先恐后去写作。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摘一朵小花,捧一抔泥土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

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设置悬念,提前从药店买来十几粒胖大海,藏起来。开课前,先让几个孩子闭眼摸摸,猜猜是啥。孩子们的推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桃核,有的说是花生,有的说是枣核---我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猜测,然后让他们说说触摸的感觉,大小,闻闻其味。正当全班都处于神秘的猜测氛围之时,我把手里的东西展现出来,因为孩子们都不认识胖大海,于是,我说看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小东西,你们别看它个不大,可有一个霸气的名字---胖大海。它不仅名字霸气,还很神奇呢,于是板书题目,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神奇的胖大海”。为什么说它神奇呢?我们来看看这么小的东西遇到热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于是我按照提前分开的小组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胖大海在烧杯中的变化。孩子们兴趣盎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仔仔细细地观察着水中的变化,我在每个小组巡回指导,督促学生观察完整个过程,接着我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一开始几个学生摸,猜的过程。结果孩子们写的特别出彩。学生纷纷写出了所见所感,好多孩子把膨胀的胖大海用优美的比喻句描绘了出来。指导中我随机渗透了胖大海的药用价值。孩子们水中的胖大海不仅美,还是一副好药呢。以此来充实他们的文章。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一次我看到一个残忍的游戏。一个小恶作剧,我把它放到习作课上,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是捉弄人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我把所有亲人的称呼写到黑板上。我问你们最最亲的人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我话锋一转,如果要在这些至亲的人当中要划去一个,你要去掉谁呢?孩子们想了想,比较轻松地去掉了一个。接着,我又说再去呢?当随着亲人一个个从黑板上消失时,我看到孩子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教室里开始有了唏嘘声,当最后我残忍地让孩子们从爸爸妈妈中只能留一个时,全班几乎都哭起来。我赶紧说,孩子们老师只是和你们开了一个玩笑,做了一个游戏而已。可是几个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哭个不停。我说,请你们把刚才这个游戏写下来吧。孩子们慢慢从游戏中缓过来,开始了他们的写作。习作中,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感受写的淋漓尽致。家长纷纷说这节课既锻炼了孩子们写作水平,又进行了感恩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啊。

三、以辩论激趣。小学生年龄特点,争强好胜,喜欢辩论。我经常把他们分成甲乙双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对学生大有益处。每次辩论,他们会自觉把口才好的推出来当队长,为了大家都得到锻炼,我规定双方队长轮流来。一场辩论下来,学生的思路会得到锻炼,当场把这场辩论的过程写成记叙文,恐怕是件比较得心应手的事。争辩常常会使人们兴奋起来,大脑神经处于高度的亢奋之中,从而使思维敏捷起来,语言也就如泉水一样涌出来。一个平常不太喜欢言语的学生,一旦遇到对手,他会很快地调集尖锐的语言来驳斥对方,这就是由于激烈的争吵所诱发出来的突发情绪。激烈的辩论,使辩论者密切关注对方说的每一句话,积极调动思维,用最恰当的最强有力的语言压倒对方。在这种紧张情形下,学生往往是边思考边发言,神情之专注达到无法形容的地步。尤其是每次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更好,但是,必须做好调控,因为这毕竟是为习作做准备,引导双方队员回到正题。

四、以评语激趣。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的也好,书面表达的也好,教师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批改也好,都要找到闪光点,加以肯定,进行激发。多年来,我一直坚信评语的感染力。每次发下去习作本,我会发现孩子们都特别在意老师的评语。使学生通过教师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段舒心的评语燃起习作的兴趣。事实上,我们不能低估学生写作的能力。只要我们激发的好,孩子们完全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比如可给学生编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听故事的兴趣,并充分肯定学生所编的故事就是一篇好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批改作文时,所给评语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遇到抄袭的文章,我们也要忍住性子,不能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写作的积极性。要顺势引导学生,诸如这篇作文写得非常成功,能参照别人的文章仿写是个好方法,如果能把别人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就更好了,期待你的下次习作更精彩等批语,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语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写作行为。只要我们多多给学生以肯定、以鼓励,无论面批还是书批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能够引发出来。

五、以范文激趣。老师与学生一起写作文。好多人认为老师的作文还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产生共鸣。但还是有许多专家主张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同写一篇作文。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课堂上和孩子们同时写作。我每次开始都要说看这次谁能超过老师,超过老师的文章将会进入漂流瓶哦。孩子们都想超过老师,又都想听听老师的文章,兴趣很高。它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课前或作文课上给学生读一读自己的文章一下,很受学生的欢迎。比如我写的《山爷爷》:

山上的马奶草开花了,他却走了。

他——山爷爷,是乡下奶奶的老邻居。没有儿女,孤身一人,是他主动要求去守山。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反正大家都喊他山爷爷。

山在村东头,并不大,我纳闷祖上为何起个如此巍峨的名字——大山。

山上也没什么珍贵的木材,多是杨柳榆槐之类。山爷爷吃住在山上,山顶那间土屋就是他的家。

小时候,我身子弱,山爷爷常刨来鲜嫩嫩的马奶草,给我吃。

“吃点咱山里的野菜,土生土长的,可壮哩。”

马奶草嚼在嘴里,甜得像乳汁。山爷爷看着我,用树皮般的手卷起了旱烟,他咂巴着嘴,自语着:大山的风水好呀,咱祖辈守着这座宝山,将来咱的娃们一定会有出息。

山爷爷爱吸烟,我也喜欢看他吸烟的样子。啪嗒啪嗒吸几口,烟圈仿佛游毕五脏六腑,方才恋恋不舍地喷吐出来。

夕阳下,院子一角,山爷爷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品着,那是他在山上自己种的旱烟。

烟圈袅袅娜娜地飘着,辣中带呛。那是山爷爷的味道。

冬日的黄昏,寒气袭人。土屋里,山爷爷给我烤红薯,他从灶台下一堆灰烬中扒拉出一个个红薯,粗糙的大手搓去灰土,递给我。刚才还冷得缩头缩手,此时我立刻被这暖和的气息激活了,手心里先暖和起来,慢慢撕开还在流着糖水的外皮,酥松的黄黄的瓤,股股热气蒸腾不已,一口一口咬下去,绵实暖和 ,几口下去,肚子里又甜又暖。山爷爷慈爱地叮嘱我小心烫着,间或把我吃剩的红薯皮扔给门口的大黑狗。那甜甜的幸福的味道。

后来,我回城里上学,功课紧了,回老家的次数渐渐少了。假期,我随父母回了趟老家。奶奶说,这几年,老家人相继发了财,因为在大山中挖出了“宝贝。”

“那山爷爷呢?他在山上那么多年,肯定也挖到了。”

一阵沉默,奶奶叹了口气,‘‘你山爷爷走啦。’’

“他守着一座大山,舍不得用柴火,大冬天取暖用的是捡来的枯叶、树枝,他总说自己觉少,稍驱驱寒就行,愣是扛着……’’

儿时的场景一幕幕浮现眼前;

山爷爷抽着旱烟,明明灭灭的烟火映照着他敦实的厚唇。

山爷爷沿着山路爬行,爬行的尽头是他的土屋,一条大黑狗紧随身前身后。

山路延伸着春的思绪,山爷爷的大脚板踏进脚下那些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享受着满山绿涛的自然恩宠。

……

奶奶说,山爷爷是在一个平静冷淡的黄昏走的。那天风很大,那夜的山林,彻夜的喧响。

第二天,村里为山爷爷开了追悼会,因为山爷爷守着大山却舍不得砍一根柴。

我想到村东头看看山爷爷,眼前的情景,让我为之一震;

那座满眼绿意的大山已不复存在了,各种挖掘机、铲车集聚这里,大山已被挖得坑坑洼洼,无奈地裸露着,仰面八叉,呛人的烟雾蜿蜿蜒蜒地弥漫在头顶。

抬头,山爷爷的土屋还在,但早已破败冷落,屋前屋后依稀可见几株老榆树在风中摇曳着。

他总归没能守住这块绿地。他走了。如炊烟般被吹散在广阔的天际。

村民在他坟头种了一圈榆树,让他在那边也能和绿意相伴。

而今,冬日的寒气中浸润着烤红薯的甘甜,温暖中,我想起了山爷爷……

虽然,比学生生活稍高一些,但对于学生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只有亲其师方能学其师,乃至超其师。当然,我们不能误认为教师的作文就是样板,如果理解成样板,以后写作文就会生搬硬套,那就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了。主要是鼓励学生敢于与老师较量、比试,然后把老师的文章和学生的优秀文章都放到班级“漂流瓶”中,这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提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真正感到学生习作兴趣激发很重要,是一条习作的捷径。

(作者系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实验小学教师)

责编:郑丹枚

一审:郑丹枚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