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智能农机“唱主角” 春耕尽显“科技范”

周慧   郴州日报   2025-04-16 22:15:10

“咔嗒咔嗒……”旋耕机在稻田里灵活地转弯、掉头,进行翻耕作业。农机手杨全双坐在高高的驾驶室里,依靠着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和高精度导航系统,沿着既定路线行驶于田野中。

烟草田上空,伴随着螺旋机翼“嗡嗡嗡”的转动声响起,无人机手陈先辉操作一架满载防护药剂的植保无人机平稳升空,细密的水雾均匀地洒落在绿油油的叶片上。4月9日,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的广袤田野上,农机设备发出的声响交织成一首独特的春耕曲。

杨全双和陈先辉都是郴州市博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这个拥有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烘干机等先进农机设备的合作社由种粮大户李华牵头成立。

在栖凤渡镇社区村的育秧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早稻秧苗长势的李华。“这些秧苗过几天就要利用插秧机播种到早稻田里去了。”李华指着秧盘上青翠的秧苗说,“播种要抢农时,不及时插秧,秧龄过长就会影响早稻产量。如果人工插秧,一个人忙活一天,一亩地也插不完。但用插秧机,一个农机手一天就能完成50亩。”

42岁的李华种了1700亩水稻,2023年被评为“苏仙区优秀种粮大户”,他的返乡创业历程,是郴州市水稻种植迈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进程的生动注脚。

2010年,李华放弃了在广州企业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栖凤渡镇种地。那时还没有无人机和烘干机,旋耕机和收割机的技术相对成熟。李华最开始使用的插秧机是手推式的,在田里推一天插秧机,累得站都站不稳。

“以前我们用的旋耕机、插秧机都是进口的,买一台要十几万元。这些年国产农机发展起来了,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农机基本上都是性价比高的国产品牌。目前国家大力推广机插秧,各级政府都有农机购置补贴,买一台国产的插秧机只要三四万元。”李华说。

2019年,无人机开始应用于农业种植,李华成为苏仙区首批购置、使用无人机的种粮大户。也是在这一年,他联合周边的几个种粮大户成立了郴州市博然农机专业合作社。

谈及初衷,他说:“种粮大户手里基本都有农机,一般是你有这种,我有那种,一个人配齐所有农机,资金投入大不说,用一下又闲置了。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实现农机资源共享,通过提高农机的综合利用率来降本增效。”

如今,郴州市博然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了近20人的农机手队伍,140多名社员均为苏仙区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户。

“我们合作社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农机都有。大疆无人机原本有8台,今年又添置了2台。我们与栖凤渡烟草种植合作社达成了服务协议,最近,合作社的机防队正忙着完成8800亩烟田的无人机植保工作。”李华介绍,合作社的无人机植保、撒肥、吊运等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每年10万亩,江西的稻田、安徽的麦田、海南的槟榔树上空都出现过他们合作社的无人机。

当年,李华放弃稳定的工作返乡种田,父亲李七斤十分反对,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李七斤太了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那一年,李华力排众议种了110亩水稻,靠着机械化作业获利5万元。尝到了甜头后,李华更坚定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信念。之后的15年里,他流转了周边村民的土地,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地租在哪?首要的考量就是能否成片种植、适合农机作业。

如今,他种植的1700亩稻田全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耕—种—管—收—烘”全链条农机设备,极大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种粮收入加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收入,让李华年收入达到了50万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李华用寒来暑往的耕耘验证过的真理,他把这句话做成横幅,悬挂在合作社的醒目位置。

4月的栖凤渡,农机带来的金属声响在暮色里沉淀成泥,孕育着又一个金色的明天。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